今年以来,宣汉始终坚持稳面积与提单产同时发力、增产量和提质效齐头并进,全力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持续开展粮油高产攻关,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春潮涌动 田野上的“抢时”交响曲
在天生镇新芽村的田间地头,翻耕机的轰鸣声与农户的谈笑声交织,构成了一曲生机勃勃的春耕交响乐。村民李成轩弯着腰,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忙着旱育秧。他身后的田垄上,一排排刚刚覆盖完的薄膜整齐排列开来,仿佛为大地披上一件闪亮的“春装”。“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解决了我们育秧难的大问题,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他信心满满地说。
据悉,2025年宣汉县春耕计划播种面积达128万亩。为抢抓农时,全县翻耕冬闲田32.5万亩,整办苗床4.4万亩,水稻、玉米播种已分别完成0.27万亩和2.9万亩。
科技赋能 从“镐头锄头”到“无人机+大数据”
在黄金镇太平坝村的麦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以精准的航线喷洒农药。操作员王师傅介绍:“这台机器一天能作业300亩,比人工效率提高20倍,还能减少30%的农药用量。”这一场景正是宣汉“新质生产力”的缩影。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推广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20个农机合作社承担了38万亩农田的耕、种、收一体化服务,植保无人机飞防覆盖面积超23万亩。
技术创新更体现在种植模式的突破上。黄金镇推广的“芋—油”套种模式,让同一块土地既产油菜又收土豆,亩均增收超千元;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优化行距和品种搭配,实现“一季双收”。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肖红表示:“科技让土地‘开口说话’,我们正从经验农业向数据农业转型。”
服务下沉 千名农技员的“田间课堂”
“我们撒种子的时候,要来回撒,多撒几遍,才能让种子均匀地铺在泥土里……”在桃花镇三溪村,农技人员正在向农民讲解旱育秧技术的核心要点,把“农技课堂”开进了田间地头。全县80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春耕特攻队”,通过包片驻村、现场示范、视频教学等方式,将“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化”技术送到田间。
今年以来,宣汉县组织粮油、玉米、病虫防治、茶叶、水果、畜牧兽医、蔬菜种植等10多个专家服务团队,农技人员采取分片蹲点等方式,开展进村入户巡回指导600余场次,田间地头开展培训5万余人次,推动春耕生产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全链保障 从“农资超市”到“田管家”
走进土黄镇农资销售点,执法人员正在抽查种子批号。“我们对全县270余家农资经营门店、摊点以及生产企业展开全覆盖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开展普法宣传和农资储备调查,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安心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春耕生产所需,全县储备玉米种600吨、水稻种510吨、大豆389吨、化肥3.5万吨、农药80吨、农膜124吨,各类农资供应充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地托管”模式的兴起。天生镇新芽村种植大户向森林说:“通过土地托管,农户不仅能收租金,还能在农场打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这种“田管家”服务已覆盖全县3.8万亩耕地,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
绿色未来 在沃土上书写“天府粮仓”新篇章
站在天生镇的高坡上远眺,成片的小麦已抽穗扬花,新播的玉米已吐露嫩芽。宣汉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2025年,宣汉县将打造粮油“万亩示范带”6个、“千亩示范片”37个、“百亩攻关方”37个,数量为全市最多。
“春耕不仅是播种粮食,更是播种希望。”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冲说。当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当汗水浇灌的土地遇上智慧农业的赋能,这片巴蜀大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叙事诗”。
来源:宣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