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朋友家串门,刚走到门口就被吓了一跳 —— 他家门上的电子猫眼镜头明晃晃对着走廊,我按门铃时,屏幕里清晰映出自己仰头的样子。

朋友苦笑:“楼下张姐非说装了这个才安心,可我每次回家,总觉得对面那只‘眼睛’正盯着我掏钥匙。” 这话听得人心里发紧,本是守护家门的智能设备,啥时候悄悄成了邻里间的 “信任刺”?


广角镜头扫过的不只是楼道,还有别人家的生活痕迹

现在的电子猫眼太 “能看” 了。高清摄像头配上广角镜头,往自家门上一装,整个楼道甚至对门的门把手、鞋架都尽收眼底。更别说红外夜视功能,大晚上也能把邻居家门口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

有位网友吐槽,自己晾在门口的鞋子被拍了个遍,连哪天换了双拖鞋都 “记录在案”。云端存储更是让人后怕,这些影像不仅能永久保存,还能智能分析:谁来了几次、停留多久,甚至通过人脸识别给 “陌生人” 打标签。

原本只该照向自家门口的镜头,就像长了触角的章鱼,不知不觉就伸进了别人家的 “私人领地”。

当 “安全防护” 变成 “过度监控”,法律的尺子该怎么量?

都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可这把剑的刀刃该停在哪?民法典里明明白白写着,住宅内的情况和个人活动属于隐私,可楼道算公共区域还是私人延伸?

司法实践中,因为电子猫眼闹上法庭的案例越来越多,却判法不一。有的法院说 “镜头只要不对着邻居家门就不算侵权”,可广角镜头稍微歪一点,对门的门口就进了画面;有的案例里,业主装了猫眼却没调整角度,把邻居进出的频率、访客模样全拍了去,这算不算侵犯隐私?

更别说那些带有人脸识别的功能,未经同意就记录别人的生物特征,妥妥触碰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红线,可到底该怎么罚、怎么管,现在还没有个明白账。

法律的滞后让不少人钻了空子,抱着 “我装在自家门上,想看哪儿看哪儿” 的心态,却没想过别人的生活被镜头 “直播” 是啥滋味。

装设备前先问问:这镜头能不能照见自己的良心?

去年楼下李叔装猫眼时,专门叫上我帮忙看位置。他搬来梯子,对着门比划了半天:“镜头往下调 15 度,只照自家门口,别让对门的密码锁露出来。” 这话让我挺感动 ——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把自家变成 “堡垒”,却让邻居活在 “监控” 里。

相关部门确实该赶紧出台细则,给电子猫眼的 “视线” 划条明确的边界:镜头角度该怎么调、数据存储该怎么管、人脸识别该怎么用,都得有个明白规矩。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得有把尺子。

装设备时多想想:要是对面的镜头整天对着我家,我乐意吗?看见邻居拿外卖、取快递的样子,会不会忍不住多想?科技带来的便利,不该以牺牲他人的安全感为代价。

站在楼道里想想,以前没有电子猫眼的时候,邻里间偶尔串串门、帮着看个门,那份热乎气儿多好。现在家家户户装着智能设备,安全是有了,可门对门的距离,咋就变成了 “镜头对镜头” 的防备?

当我们用科技给自己筑起安全墙时,别忘了留一扇尊重的门 —— 这扇门,比任何摄像头都能守护好真正的邻里温情。

毕竟,最好的防盗门,从来不是冰冷的镜头,而是人心底那道懂得适可而止的温暖界限。#热点大家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