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家庭、学校与学生三方协力的旅程。近日,南方都市报联合惠州市惠城区江淮书院,邀请惠州教育领域三位专家从家庭教育、初高衔接、学科备考等维度提出建议,帮助学子在变革中找准方向,实现全面发展。
刘会金:孩子考试失利,不要质问“为何差”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教育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刘会金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并非灌输知识,而是塑造孩子的自信与人格。美国《科尔曼报告》揭示,家庭环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远超学校,尤其通过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孩子能建立坚实的自我认同。例如,民主型父亲(占比32%)通过平等沟通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但需警惕过度保护可能削弱其独立能力;而强硬型父亲(14%)的权威式教育易引发焦虑,反而不利成长。
刘会金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借鉴“鱼缸法则”,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避免用“起跑线焦虑”束缚其成长。南风效应提醒父母,宽容比惩戒更能引导孩子正向行为。例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与其质问“为什么考这么差”,不如共同分析问题,传递信任。每日15分钟的倾听、定期家庭会议制定计划,这些细微行动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从而激发内在动力。
邵波:每日30分钟慢跑提升专注力 “成就日记”对抗挫败感
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是知识的深化,更是思维与习惯的重构。江淮书院秘书长、惠州一中老师邵波建议,学生需在心理、方法、时间管理上全面升级。
高中学习强调自主探究,预习时标注疑问、课后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能帮助理解抽象概念。例如,物理公式与数学函数的关联,可通过跨学科练习强化逻辑。心理调适同样重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跑)能提升专注力,而“成就日记”则可对抗挫败感,记录点滴进步。
时间管理上,四象限法则与番茄工作法结合,能高效分配任务。学生可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复习内容,用25分钟专注学习+5分钟休息的节奏保持效率。知识拓展方面,主题阅读(如《时间简史》辅助物理学习)与科技馆参观,能将理论转化为直观体验。社交层面,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能力。
邵波特别提醒,高一首次月考是适应期的“试金石”,建议提前两周模拟考试节奏,调整生物钟与答题策略。
汪俊祥:针对“动态电路”“浮力综合”等考点建立题库
广东省物理骨干教师、惠城区物理学科带头人、惠城区物理核心备课组成员汪俊祥指出,2025年中考物理更注重实际应用与实验能力,如新能源汽车能耗计算、航天器轨道分析等题型频现。备考需以基础为根,构建知识网络。例如,每学完一章后自拟10道综合题,检验知识闭环;针对“动态电路”“浮力综合”等高频考点,建立专项题库强化训练。
实验操作占比提升至25%,学生需录制实验视频,对照评分标准修正细节,确保步骤规范。答题技巧上,计算题遵循“公式-代入-结果+单位”三步法,避免跳步扣分;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与单位验证,30秒内锁定答案。此外,关注AI、碳中和等热点,联系物理原理(如太阳能电池效率计算),能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汪俊祥建议,备考分三阶段推进:3-4月系统梳理知识点,5月突破实验与压轴题,6月回归课本熟记公式。考前两周聚焦近三年真题,归纳命题陷阱,例如隐蔽的单位换算或临界条件分析。
采写:南都记者 杨振华 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