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妹妹,好久不见啊!"大姨的声音打破了院子里的宁静,
母亲脸上的表情瞬间僵硬。"你们怎么来了?也不提前打招呼。"
三年不联系的亲人突然造访,带来的不只是寒暄客套,还有背后隐藏的真相。
饭桌上的笑脸背后,是暗涌的情绪和无言的较量,
一句"有本事明年还来",揭开了这个清明节最意想不到的转折。
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老家有个传统,每年清明必回老宅祭祖,全家人一起扫墓上坟,然后在老宅团聚吃饭。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多了些不速之客。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跟着父母在城里生活,但每逢重要节日,特别是清明节,父亲都会带着我们回到乡下的老家。父亲说,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现在生活多么现代化,这些习俗都不能丢。
我母亲是个典型的北方女人,性格直爽,办事利落,但也有点固执己见。这些年来,她把老宅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到节日更是准备充分。她常说:"咱家的门面不能丢,来的客人再多,也得让他们吃好喝好。"但她也有个规矩,家里的宴席不是随便谁都能来的,必须提前打招呼,让她有准备的时间。
而我大姨,是我母亲的亲姐姐,比母亲大五岁。她嫁到了邻镇,平时很少回来。我对大姨的印象不深,只知道她和我母亲从小关系就不太好。母亲说大姨年轻时就爱占小便宜,结婚后更是经常借钱不还,后来两家就很少来往了。
今年清明节前一周,母亲就开始忙活。她打扫房子、采购食材、准备祭品,甚至把院子里的杂草都拔得干干净净。我问她:"妈,今年来的人多吗?要准备这么多?"
母亲边切肉边回答:"你爸的几个堂兄弟说要来,还有你二叔一家。咱们家条件好了,这个面子得撑起来。"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反正多准备些也无妨,吃不完可以冷藏起来。"
清明那天早上,天气阴沉沉的,飘着细雨。我和父母五点就起床了,先是准备祭祖的物品:纸钱、香烛、鲜花和祭品。六点多,我们出发去了祖坟,和二叔一家在那里碰头。上坟的仪式很传统,点香、烧纸、磕头、绕坟,父亲还准备了一篇祭文,读得声情并茂。
回到老宅已经快十点了,母亲立刻钻进厨房,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我在一旁打下手,听着她念叨着菜单:"红烧肉、清蒸鱼、白切鸡、素什锦、炒时蔬……"每一道都是拿手好菜,光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三尺。
"对了,再炒个番茄炖牛腩,你爸喜欢吃。"母亲一边切着牛肉,一边说。
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院子里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父亲去开门,我跟在后面,看见门外站着四个人: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还有一对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男一女。
"哎呀,妹妹,好久不见啊!"那妇女一见到我母亲就热情地喊道。
我这才认出来,这是我大姨一家:大姨、大姨夫,还有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妇。
母亲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僵硬,但还是勉强笑着说:"姐姐,你们怎么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清明节嘛,回来祭祖是应该的。我们刚从坟上下来,听村里人说你们回来了,就顺道过来看看。"大姨笑呵呵地说,目光却不停地在院子里扫视,似乎在寻找什么。
父亲赶紧招呼他们进屋坐,给他们倒茶。我注意到母亲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但她什么也没说,转身回了厨房。
我跟着母亲进了厨房,看见她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妈,怎么了?"我小声问。
母亲切菜的刀重重地砍在砧板上:"你大姨一家,三年没联系了,今天突然冒出来,肯定没好事!"
"可能真的是来祭祖的吧?"我试图安慰她。
母亲冷笑一声:"祭祖?他们要是真有这份心,这些年就不会一次都不来了。我看八成是听说我们家条件好了,专门来蹭饭的!"
我不敢再说什么,只能帮着母亲继续准备午饭。
果不其然,到了吃饭时间,大姨一家果然留了下来,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饭桌上,气氛有些微妙。父亲和二叔聊着家常,大姨夫偶尔附和几句,而母亲和大姨则很少交流。
"妹妹,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大姨夹了一筷子红烧肉,赞不绝口,"我家老头子最喜欢吃你做的红烧肉了,上次吃还是五年前呢!"
母亲淡淡地回答:"姐姐过奖了,家常菜而已。"
大姨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哥,今年大概二十五六岁,看起来油腻腻的,一顿饭吃了有三四碗米饭,每次夹菜都是大块大块地夹,盘子里最好的部分总是被他先挑走。他的妻子倒是安静很多,但也吃了不少。
"表妹,听说你在城里工作了?做什么的啊?"表哥突然问我。
我正要回答,表哥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大声地说着什么,完全不顾餐桌上的氛围。母亲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电话结束后,表哥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转向我父亲:"姨父,我有个朋友想创业,正缺资金,您能不能……"
"咳咳!"母亲重重地咳嗽了一声,打断了表哥的话,"吃饭的时候不谈这些事。"
表哥尴尬地笑了笑,继续低头吃饭。餐桌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吃完饭后,大姨主动提出帮忙洗碗,但她洗得很马虎,还打破了一个母亲心爱的盘子。母亲的脸色更加难看了,但还是强忍着没说什么。
下午,父亲和二叔去镇上办事,留下我们在家里。大姨夫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表哥和他妻子则在院子里晒太阳,大姨拉着母亲在厨房里说着什么。
我收拾完桌子,经过厨房时,听见大姨的声音:"妹妹,姐姐有个事想求你……"
我没有停下来偷听,但从母亲紧绷的表情看,事情恐怕不简单。
傍晚时分,父亲回来了,惊讶地发现大姨一家还在,而且似乎没有要走的意思。大姨自顾自地帮母亲准备晚饭,好像这是她自己家一样。
"姐,你们今晚不回去了?"母亲终于忍不住问道。
"哎呀,这么晚了,回去不方便。我们就在这儿住一晚吧,明天一早就走。"大姨笑着说,"晚上随便吃点就行,不用太麻烦。"
我看见母亲握着菜刀的手微微发抖,但她只是深吸了一口气,什么也没说。
02
晚饭比午饭简单得多,母亲煮了些面条和几个小菜。大姨一家吃得依然很香,尤其是表哥,又是三大碗面条下肚。吃完饭后,表哥和他妻子主动说要洗碗,但是他们笑闹着在厨房里溅了一地的水,母亲看在眼里,嘴角抽动了几下,终究没说什么。
晚上的安排成了问题。我们老家不大,除了父母的主卧和我的房间外,只有一间客房。按理说,大姨夫妇可以住客房,表哥夫妇住我的房间,我和父母挤一挤。但大姨看了看客房后,嫌弃地说:"这房间潮得很,我有风湿,住不了。"
母亲的脸色立刻变得铁青,但还是让大姨夫妇住了主卧,父母搬到了客房,我和表嫂挤在我的房间,表哥只好睡沙发。
夜里,我听见母亲和父亲在客房低声争执的声音。
"你就是太软弱了!她一家子蹬鼻子上脸,你还任由他们胡来!"母亲的声音虽低但很尖锐。
"别这样,她毕竟是你亲姐姐。就一晚上,明天他们就走了。"父亲试图安抚母亲。
"你不了解她!她肯定有目的,不然不会突然出现。"
我翻了个身,假装没听见这些对话,心里却充满了疑惑和不安。表嫂似乎也听到了,但她只是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着。
第二天一早,我被厨房里的声音吵醒。起床后看到母亲已经在做早餐,大姨也在一旁帮忙,两人之间的气氛似乎比昨天好一些。
"姐,你们真的今天就走吗?"母亲一边煎鸡蛋一边问。
"是啊,不过……"大姨顿了顿,"我们想先去镇上办点事,可能要下午才能走。"
母亲的手停顿了一下,但很快又继续煎蛋,"那中午还要在这里吃饭了?"
"如果方便的话。"大姨笑着说,"不过你别忙活了,随便煮点挂面就行。"
我看到母亲默默地叹了口气,没有反驳。
早饭过后,大姨一家说要去镇上,临走前大姨拉着母亲嘀咕了几句,我听不清说了什么,只看见母亲皱着眉头,勉强点了点头。
他们一走,母亲就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我帮着她择菜,好奇地问:"妈,大姨他们到底来干什么?"
母亲冷笑一声:"还能干什么?当然是来要钱的!"
我惊讶地抬头:"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