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秋天,郭沫若观看了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的绍剧《三打白骨精》,被剧中情节打动,由此创作了一首七律诗,以表达对剧情的感悟。

这首诗展现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出他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完成后,郭沫若将诗呈送给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毛泽东阅读后,被诗中的情感触动,进而产生了创作灵感 。

于是,毛主席写下《三打白骨精》的和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此诗文学价值高,政治文化影响深远,毛主席以独特视角展现对戏剧作品的理解。诗歌创作后,毛主席又进行书法再创作,以独特风格表现诗的意境情感。本文展示的图片即该诗手稿,记录历史,承载两位文学巨匠的艺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在珍贵的手稿图片中,纸张因岁月而破损,但毛主席的字迹依旧清晰,展现出磅礴的气势,给予观赏者书法艺术的享受。

整幅作品充满生气,字迹大小不一,笔画有粗有细,墨色从湿润到干枯自然过渡,彰显出非凡的境界。

作品气势宏大,在章法上突破传统,字体结构自由发挥,达到独特而自由的书写境界,尽显书法魅力与潇洒之态。

布局打破传统竖行书写的间距规则,采用紧凑的间距,甚至出现 “串行” 现象。但这并未破坏视觉体验,反而使作品更显亲切、接地气。

用笔呈现出中锋涩行笔的效果,有凸起的立体之感,还运用了枯笔飞白技法。字体在露锋与藏锋之间摆脱束缚,自然地流露出深厚的底蕴与修养,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展现出气吞山河的情怀。

每一笔画都十分精致,如同经过精心雕琢,融合了人与自然,将书法艺术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

图片展示了毛主席七律诗的原文,喜爱 “毛体” 书法的朋友可将其与手稿字迹对照,作为临习参考。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深刻理解毛主席书法艺术的精髓,感受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