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陆云琦 2025-04-11 11:08:13
(来源:网络截图)
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打鸟作业”,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并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相关的多个话题。全国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喊话”,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
此处的“打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打鸟”是摄影圈里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感觉是在“打”一样。“公园打鸟老法师”则是指在公园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鸟类的资深摄影爱好者。
“打鸟”绝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绝大多数拍鸟的摄影师都是自然爱好者,非常喜欢鸟类。这场“打鸟”热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眼下“打鸟”热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持续,也为各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诸多新机遇。
据介绍,山东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山东半岛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迁徙鸟类种类多、数量大、历时长,有鸟类471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0%以上。而青岛正好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这条路线上。近年来,青岛持续性的生态建设,以及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越来越成为珍稀野生鸟类的栖息乐园。鸟类的到来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良性互动,给城市带来了灵动的欢乐。
从质疑大爷、理解大爷、成为大爷到超越大爷,“打鸟”、钓鱼……这些退休版“老头乐们”的爱好,纷纷成为年轻人们独特的“放松方式”。打鸟爱好者在各大“鸟群”分享经验,带圈子外,也带动了大批观鸟者将足迹延伸到许多前所未至的地方。在社交媒体,很多人将观鸟视为“逃离眼下焦虑”的解药。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到2023年底已达34万人,相较2018年的14万人翻了1倍多,其中就有不少年轻人。
(来源:信网)
当“观鸟”活动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文化,能够带动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共振,让生态红利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海鸥,成为青岛从冬到春最美的风景。由观鸥热触发的“海鸥效应”,使得“海鸥经济”春意盎然。在今年的4月1日,一名观鸟爱好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唐岛湾湿地公园意外发现百年难遇的黑林鸽。它的出现距离上一次在1900年的观察记录,已过去了整整125年。这个发现不仅在青岛市观鸟协会中引起了轰动,更吸引了全国观鸟爱好者前来探寻它的踪迹。青岛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徐克阳表示,“如果能够进一步发展青岛的观鸟经济,将为本地带来新的活力。”
当然,“打鸟”源于热爱,并非要扛最贵的相机,拍最烈性的鸟。春夏是野生鸟类繁殖期,也是一些不文明拍摄行为的高发期,很多人为追求近距离拍摄鸟类育雏行为而不惜伤害鸟类,值得警惕。观鸟及拍摄野生鸟类时应注意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不要一味追求"近距离",先懂鸟,护鸟,再谈拍鸟。只要有对自然的热爱,有一份好奇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拍鸟人或者观鸟爱好者。
“打鸟”不止于完成专业的摄影作品,也在于享受从萌新慢慢成长为“老法师”的升级过程。青岛也有很多哇塞的鸟,如何让“打鸟热”真正转化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动力,从“一阵风”变成常留的景,还需要文旅部门做更多的工作。不过仍要切记,“打鸟”要爱鸟,拍摄不要打扰和干预鸟类正常生活。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