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图片仅用叙事呈现,请知悉。
引言:
“我们将把这些中国人全部埋在瓜达尔的沙漠里。”
2024年12月,俾路支军总指挥官马哈茂德·巴卢奇在得知中国仅派出300人的部队前来"清剿"他们时,对着手下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然而,他不会想到,这300人将在48小时内彻底改变战争的规则,并让他引以为傲的3万大军土崩瓦解。
1.
2024年末,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地区局势急剧恶化。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这座港口城市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经济利益。
然而,近几个月来,俾路支反政府武装的活动日益猖獗,不仅袭击了多个中资项目,还导致数十名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伤亡。
巴基斯坦政府军在多次围剿行动中均以失败告终。
据情报显示,俾路支武装已经发展到约3万人的规模,装备了从阿富汗战场流出的美制武器,并在山区建立了多个难以攻克的据点。
12月10日,中国国防部发布简短声明,宣布应巴基斯坦政府请求,派遣一支"维和安保部队"前往瓜达尔港地区,协助保障中国公民和项目安全。
声明中刻意模糊了部队规模,但很快,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出:
中国仅派出了一个300人的重装合成营。
"300人?他们是来送死的吗?"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军事专家们纷纷质疑中国此举是否明智,
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中国试图避免大规模军事介入而采取的象征性行动。
然而,当这支被称为"龙牙"的特种合成营抵达瓜达尔港时,目击者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
除了3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外,他们还带来了数十个装满设备的集装箱。
军事记者拍摄到的模糊照片显示,中国士兵卸下了大量无人机、类似机器狗的装置以及其他无法辨认的高科技装备。
2.
12月15日,俾路支武装对中国营地发起了第一次试探性攻击。
约5000名武装分子在夜色掩护下,从三个方向向中国部队驻地逼近。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利用人数优势迅速压垮这支小部队,打一场速战速决的胜仗。
然而,当他们距离中国营地还有3公里时,战斗突然打响了。
"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无数小光点,接着就是密集的爆炸声。"一名幸存的俾路支武装分子后来回忆道,"我们甚至没看清敌人在哪里,就已经损失惨重。"
事后分析表明,中国部队部署的无人机集群在夜间侦测到了敌军动向,并精准定位了他们的位置。
中国士兵似乎能够通过某种数据链接系统,直接在头盔显示器上看到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战场感知能力。
这次遭遇战持续了不到两小时,俾路支武装就损失了近千人,其余部队仓皇撤退。
而中国方面仅报告轻微伤亡。
这场胜利让中国部队士气大振,但也带来了隐患。
一方面,弹药消耗超出预期,补给线又远在数千公里之外;
另一方面,俾路支武装显然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下一次他们必将倾巢而出。
情报显示,俾路支武装正在集结全部兵力,准备对中国部队发动总攻。
马哈茂德·巴卢奇向手下承诺:"我们将用人海战术淹没他们,无论他们有多少高科技玩具,也抵挡不住3万勇士的冲锋。"
中国指挥部似乎也意识到了危机。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部队开始加固防御工事,同时部署了更多的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
然而,就在俾路支武装准备总攻的前夜,一个意外事件发生了:
中国部队的通信系统突然遭到干扰,整个战场数据网络陷入瘫痪。
3.
12月18日凌晨,得知中国部队通信中断的消息后,马哈茂德·巴卢奇决定立即发动总攻。
3万名武装分子分成五路,向中国营地推进。
"这是真主给我们的机会,"巴卢奇对他的副手说,
"没有了那些高科技玩意儿,这些中国人不过是300个等死的普通士兵。"
起初,战斗进展似乎印证了巴卢奇的判断。
中国部队的反应迟缓,防线在多处被突破。
俾路支武装一度推进到距离指挥中心仅500米的位置。
国际媒体已经准备好了"中国特种部队覆灭"的新闻稿。
然而,就在胜利似乎唾手可得之际,战场局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