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初,接到采访通知的时候,大致听当地干部介绍了采访对象陈华的基本情况:84岁、37年老党龄、特别热心、一直坚持帮村民当“免费跑跑”20余年......
这是当地干部描述的陈华,没见过陈华的我,在心里面勾勒了陈华的样子。
“当跑跑,身强力健是基本,陈华老人肯定是个魁梧且身强力健之人。”是的,这是我脑海里勾勒出的陈华的模样。
短暂的介绍后,新州镇政府工作人员带我们前往陈华家实地采访。去之前,工作人员提前沟通好了,不过十分钟车程,本来电话里面说好等我们的陈华,却不在家。
“陈华老人家去哪里了啊?刚刚打电话都在家的。”
“刚刚接了个电话,有人喊他帮忙取钱,就走了哇,饭都囫囵扒了两口。”陈华老人的妻子韦必娥笑着招呼我们,已是82岁高龄的韦必娥老人笑起来很慈祥。
这个“小插曲”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来之则安之吧。
朱自清先生曾说:“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那些毫不起眼的细节,恰恰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于是,我开始端详着陈华生活的地方,想用“观人于微而知其著”的方式,侧面了解一下陈华老人。
环顾了一下陈华夫妇居住的房子,位于新州镇一条小巷子里,一间比较老旧的自建平板房,因为建的年代有点久远,有些低矮,不似现在的农村自建房,层高很高。灰色的水泥自建房,一扇绿色的木门和门窗,显得很有生气。门框也不是很高,目测只够175cm以下的人顺畅通行,再高些就要低头进入了,进门后便是主屋了。环顾了一下四周,只见一个烧得整个屋子暖暖的回风炉,一个农村常见的凉板席,上面垫了一层海绵垫子,垫子的样式也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花样。客厅还有一个一人高的电视柜,电视柜的样式也有些年头,一台35寸的电视机可能是这间屋子最值钱的物件了。
心里头这么想着,一声爽朗的笑声,伴着脚步声传入耳畔:“不好意思,久等了,有人喊我帮忙取个钱,我陪他去邮政银行取去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颇有些 凤 辣子出场时的感觉。正想着,转头看向进屋的人影。
“苍老、慈祥,甚至有些佝偻。”这可和我最开始设想的英雄形象大相径庭,真的是一位泯然众生的老人而已。
短暂的寒暄后,我们就围坐在回风炉旁,攀谈了起来。
初心
“你们是哪家媒体的?”
“正安县融媒体中心。”
“你们来采访我好几次啦,我还是第一次见你。上次贵州电视台和贵州日报的老师也来过。”
“太健谈了。”被陈华老人 反客 为主的一番询问,觉得陈华老人身上一点都没有八旬老人的影子,思维逻辑还十分清晰。
“您第一次给人当‘跑跑’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吗?”闲聊过后,我赶紧把话题拉回采访的主题了,再聊下去,估计太阳下山我们都聊不完。
“当跑跑的次数太多了,记不清了,等我查查。”陈华一边说,一边起身,从电视柜上方取出一本老旧的笔记本。
仔细一看,一本款式也比较老旧的笔记本,有点像两元店内选购的。笔记本外壳被透明胶布密密地封了两层,尽管被透明胶布缠后,增加了厚度和韧性,但是,陈华翻的时候,还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内页已经饱经“蹂躏”,稍一用力,就会弄坏。
翻开第一页,只见第一行清晰记录着:兰长路、2000元,2018年正月十六。
“想起来了,就是他,兰长路,2018年过年的时候,他叫我帮他取个钱,2000块。因为钱有点多,我也怕时间久了忘了,所以,才开始拿本子记录了。”看着熟悉的笔迹,陈华的记忆被找回。
陈华老人翻阅着笔记本,每一笔记账,在他的眼里,都是一段记忆。
我拿着笔记本,数了一下,一共144页,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他替别人取钱的“跑跑”记录。陈华老人还细心地将所有的往来金额加起来,一共2629300元。
“本子上就是您帮人的全部记录吗?”看着3000余条往来记录,262 万元 的往来金额,我有些惊讶,不由得发出感慨。不过,采访多年的经验,让我存有一丝“作秀”的怀疑。
“我是2018年,满80了,记忆大不如前,我帮助的又大多是老人家,拿个本子记录下来,方便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来查阅。我帮他们取钱或者交电费、水费这些,可不是2018年才开始做的,只是2018年开始记录。”陈华老人道出了他记录的初衷。
再想起刚才觉得他“作秀”的想法,觉得自己当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那您是什么时候帮助乡亲们的呢?还记得吗?”
“哈哈,这还真记不清楚了,我年轻的时候,就一直乐于帮助别人,在粮管所(已撤销)上班的时候,我们村有好多老人和不方便出行的老百姓,我都是送米、送油上门,能帮到人,觉得很开心。后面退休了,乡亲们找到我帮取粮食直补,我都没推辞。”
我掰着手指算了算,陈华老人是1964年7月到新州粮管所上班,上班起,他就开始义务帮助新州居民。这一晃,可是60个春秋啊!
好了,我脑子里面冒出了另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一个甲子的时间?
在和陈华聊天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坚持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陈华助人这件事,也并非一路鲜花。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那次帮一个张姓老人,老人家通过别人介绍找到我,喊我帮忙补办一下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的银行卡,我一听说这个老人和儿子、儿媳去了上海打工,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的银行卡被儿媳定时取走,儿子儿媳不孝顺啊,让老人捡破烂过生活,听到这,我气不打一处来。”陈华咂了口茶,慢慢道出了2022年发生的故事。
按常人来说,这种涉及金钱的,家庭还不怎么和睦的,卷进去就无法全身而退了。可能是想到同为老人,子不养的痛有点刺痛陈华。陈华虽然知道这事帮完,会有麻烦来,但是,老人家的掩面而泣让他下定决心帮忙。
“我带你去补办!”陈华不顾旁人的劝阻,带着张姓老人到银行补办了银行卡,老人家取到钱的时候,说不尽感激的话。
果然,过了没多久,一个不速之客就来了。
“我家老人公的钱是不是被你骗走了?你动了他的钱,老人家就给你养了,我们不管了!”张姓老人的儿媳妇上门兴师问罪了,陈华着实被她的一番话震惊到了,用当下比较潮流的话就是,“刷新了认知”。
“我只是根据他的要求,带他去办理业务。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哪有你这么忘恩负义的。”看着面前的 泼 妇,陈华觉得不可理喻。
敬老孝老,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看着面前的人不孝顺老人,还如此蛮不讲理,非要陈华赔钱。陈华不想和她胡搅蛮缠,直接对她说,去找政府说说理,看看这钱该不该他出。
“这妇人一听说要去政府,自知理亏,这才作罢!”陈华回忆道。
这种事,并非第一次。陈华帮助的老人,有些是和子女有矛盾、不信任子女,有些是子女担心父母被骗钱,所以,也会找上门质问。
做好事,不能让事情变味了,为了避免这种误会常发生,陈华不仅一笔笔记下了账目,每次带老人取钱的时候,都是在一旁耐心协助。看不清楚屏幕的,陈华都是在银行里面,把现金当场交给取款人。
“银行里面有监控,说不清楚的时候,不仅有人证还有视频监控证据。”陈华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
不过,有些情况比较特殊,像村民冯述明一样腿脚不便的,陈华都会每月按时上门取存折,到银行里面取完钱,再送到冯述明家中去。
这十年,冯述明对陈华只有感谢和信任,不过,细心的陈华还是每笔都记录在册了。
听陈华说到这,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里面有个小孩子乐于助人,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位受伤的老人,好心的他把老人送往医院,却被诬陷是小孩儿推的老人家,被老人家索赔百万赔偿费。
不得不说陈华老人在自我保护这块,做得还是很好的,既帮了人,也避免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
尽管会有误会陈华的情况出现,但是,毕竟是少数。
十里八乡对陈华的评价,好评率早已淹没了那为数不多的误解。
“因为我的双腿不便,这七八年的时间,我的社保都是陈华给我取了送家里面来,每个月如此。我们信任他,他也负责,就像当代的活雷锋一样。”89岁的新州镇新州社区居民冯述明说。
“我们不认识字啊,孩子们在外面,每次找到陈华帮忙,他都很热心地帮忙。以前在生产大队的时候,就是个热心肠的人,所以,我们都相信他。”新州镇新州社区居民赵东兰说。
“陈华老人可是我们新州镇的名人,出了名的好人,有需要帮助的找到他,他能办的从来不推,像活雷锋。”新州镇新州社区居民附和道。
一句句真心的夸奖,照亮了陈华来时路。
“图什么呢?就为了别人的赞许吗?”我没忍住问了这个困扰已久的话题。
“因为我是党员啊,在党旗下面宣过誓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华重复着这句话,似乎刻在他的脑子里的。
“就这么简单?”
“你不知道,我申请很久才入的党,到现在是37年党龄了。从我入党后,我的党徽就一直别在胸前。 戴着党徽 ,一低头就能看到,老百姓也能看到,可以起监督作用,随时提醒我是一个党员,应当处处带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顺着陈华的手,我看到他 胸前的党徽 锃亮,应该是经常摩擦,有些地方稍显老旧了。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陈华不仅做到了知行合一,而且,一做就是大半辈子时间。
无心生大用。陈华虽然帮人不求回报,但是,他不仅成为新州镇的名人,获得了 赞许无数 ,他还收获了不少农特产品。
“我不是新州镇人,但是,在这里居住这60多年,真的是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住在街上,我从不买蔬菜,一到蔬菜采收的季节,送我们蔬菜的乡里乡亲太多了,还有好多之前帮过的老人从村里面带上来送给我哩!”说到这的陈华,眼底满溢着幸福。
陈华告诉我,儿子女儿想接他到县城居住,他都舍不得离开,在城里面,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的水泥盒子里,大家互不认识,人情淡漠,他不喜欢。陈华老人喜欢乡里乡亲间互相帮助,村民们表达谢意,送一点自家种的蔬菜,陈华再回赠捆面条,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不是用金钱衡量的,这在快节奏、物欲横流的大都市,是感受不到的亲切感。
或许,这也是陈华坚持数十年的动力之一。
不善言辞的乡亲们,带着沾泥土的蔬菜上门感谢时,或许胜过千言万语。
终身
义务帮助他人,意味着陈华老人不仅要付出足够多的精力,有时候甚至需要贴钱进去。所以,陈华的“跑跑”工作,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
和陈华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妻子韦必娥对陈华热心助人的行为 可 十分支持,多次告诉陈华:“要做就坚持到底!”
“我和陈华一辈子没‘红过脸’,因为他是个很善良、很体贴的人,所以,我理解并支持陈华乐于助人的行为。况且,现在我们也闲在家的,能帮别人也很好啊,也算积德。有时候他忙不过来,我都会帮忙上门来寻求帮助的乡亲们。”韦必娥老人笑着说。
夫妻二人同心,成为镇上出名的“好人”。夫妻二人更是拒绝了子女接到身边赡养的好意,二人选择留在新州镇街上,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乡亲们。
“我现在每天都会和老伴去散步,每天早上和晚饭后,都要走上个把小时。我得把身体锻炼好,才能有精力去帮助乡亲们。”陈华老人笑着说。
喜欢锻炼的陈华夫妇,一年四季很少生病,这点他们很引以为傲。韦必娥老人甚至觉得这是他们夫妇帮人的福报。
“我现在84岁,身体还不错,我的目标是终身为人民群众服务!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陈华老人笑着说,有些沧桑的脸庞,却满溢着阳光,温暖着他人。
未来谁也说不准,但是回看陈华的助人之路,是有迹可循的——
从2018年1月开始有记录以来,截至2025年1月,陈华老人陆续帮助周边村寨200余名老人和特殊群体交水电费、帮助办理业务、取钱等,累计有3000余条往来记录、共达347.2万余元金额的往来记录。
“2024年11月,以前那本记账本就记满了,新州镇政府领导送了我一本新的,现在记录了上百条了,差不多有50来万的资金往来记录了。我希望,能在这本记账本上记录更多的信息,甚至希望再换一本记录本,继续记录,哈哈哈......”陈华老人笑着说。
已是84岁高龄的陈华老人细看之下,背已稍显佝偻。但此刻陈华老人在我眼里的形象却十分伟岸,就是这么一位热心的老党员,却是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路上,搭建起的一座最笔直的桥梁!
榜样
“无心生大用。”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真切在陈华身上具象化了。
陈华助人的初衷,有党员的 职责 所在,有邻里间的感情纽带在,他埋头坚持着这一件事,回看来时路,却已是一路生花。
陈华默默助人,用真诚诠释着真善美,早已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
“我接触陈华老人后,觉得我们年轻党员就应该向陈华老党员学习,他 就 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我们要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在工作中,通过实际行动服务人民群众。”新州社区副主任余松说。
陈华影响的是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在陈华老人的示范带头下,新州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已蔚然成风,按照百名党员干部为老百姓办上千件实事,获得上万人认同的“百千万”目标,已经逐渐组建起了一支由党政干部、五老人员、热心群众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了解群众困难和需求,主动上门接单、代办,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党员志愿服务队’是我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载体,群众动嘴,党员跑腿,通过实际行动服务人民群众,织就民生福祉网,书写人民群众的高分答卷。”新州镇党委书记杨志安说。
如今,新州镇志愿服务之风吹遍了大街小巷,文明之风蔚然成风,拉近了党群“心” 距离。
付出是一定有回响的。
之于 陈华个人,他虽不求名,却也收获了肯定,2022年,陈华被当地政府推荐,入选了贵州好人榜。
“我帮助别人的初心可不是为了获奖,就是作为党员干部该做的事。这些奖项都是鞭策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动力。”陈华笑着说,有些浑浊的眼球,却闪着无比坚定的光。
夜幕降临,道别陈华后,内心的触动很大。
当记者13载,84岁高龄、37年党龄的陈华老人不是我采访的第一位党员干部,也不会是最后一位。十多年的采访生涯,我对话了无数像陈华一样的英雄般平凡人物,每一次和他们对话,都足以让我震撼。
很幸运,通过对话陈华老人,接受了洗礼。也坚信,对话下一位“陈华”就在不久的将来。
杨媛媛
转自:微正安
正安001掌圈
最新“置顶信息”推荐
这是一个汇集正安本地招聘求职
房屋租售、二手信息、生意转让等
融为一体的分类信息平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我们
提问:如何发布招聘求职、房屋租售、转让等本地分类信息?
回答:关注“#公众号#正安001分类信息”或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快速自助完成发布。
提问:如何联系正安001及掌圈人工客服?
回答:冯先生(13914181327)
黎先生(13765260399)
冯先生(17385992407)
杨女士(17785022547)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看不到我们推送的内容!如果你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请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在看”和“点赞”,查看更多招聘求职等分类信息,请点击下方“阅读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