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3日,有超过100万的意大利人走上罗马街头,共同前往参加一个人的葬礼。那一天的新闻报道中,不仅出现了意大利本国的总统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高官政要,我们甚至还能在向灵柩致意的人群中看到费德里科·费里尼、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埃托尔·斯科拉、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和莫妮卡·维蒂等意大利电影精英的身影。人们高举印着“再见” (ADDIO) 字样的报纸,左手握拳伸向空中,以表达对逝者及其为之终身奋斗的政治信念的支持。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备受意大利国民拥戴与喜爱的政治家,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他被称为“西欧最后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领袖”,他的名字是恩里科·贝林格。
作为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之一,《贝林格:宏图大志》主要聚焦于这位极富影响力的政治领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1973年至1978年。
这个时期的意大利远说不上平和,1970年代在其历史上被称为“铅色年代” (Years of Lead) ,暗杀、暴力冲突和恐怖袭击时常发生。
正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时刻,个体的生命经验往往与宏大时代背景紧密交织缠绕,这部颇具史诗笔法的传记电影不仅呈现了恩里科·贝林格如何于动荡的历史时刻始终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为观众勾勒了那个年代意大利社会的震荡面貌,亦填补了一段关于意大利共产党历史的影像呈现的空缺。
围绕贝林格所开创的“欧洲共产主义”策略,《贝林格:宏图大志》以线性时间顺序回顾了贝林格对符合意大利国情的民主道路的探索。
影片的导演安德烈·赛格亚 (Andrea Segre) 过往有着丰富的纪录片拍摄经验,这一次他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调研了贝林格的回忆录和各类档案文件,并访谈了贝林格的家人及同事。
根据档案材料和访谈内容,影片精准地还原了一系列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及场景,从贝林格出席共产国际会议,到他因为选举接受电视采访,我们仿佛置身现场,见证贝林格每一次激情昂扬的演讲,聆听他对于真理的思考与对政治实践的剖白。
同时,影片也大量地引用了档案影像和书面文本,串联起长达六年的历史进程。这无疑赋予了影片极强的临场感,使得我们仿佛能够触碰彼时意大利的街道、观察街道上的民众、接近不加修饰的历史真实。
而对历史的尊重与搬演并未削弱影片本身的戏剧张力,影片中甚至有不少 (亦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惊心动魄的时刻,让我们为贝林格的安危与命运捏一把汗,也有不少充满欢乐与庆祝意味的段落,让我们得以与贝林格一起分享坚持真理所取得的成就。而影片的镜头总是有意味地游走在贝林格与周遭的人物之间,在背景搭建起一组时代的群像。
然而尽管着眼于贝林格的伟大成就,但影片并不试图将这位政治领袖呈现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光辉形象,而是通过诸多有趣的细节将他还原成可亲可爱的真实人物。
影片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在描绘贝林格的私人空间和家庭生活——他有自己的日常惯例,每次出席政治会议前都会做伸展运动进行热身,他可能把钱夹在《资本积累论》里但又忘了,找到的时候高兴地想带着孩子们外出吃饭……
饰演贝林格的埃利奥·杰曼诺 (Elio Germano) 是极具实力的意大利男演员,曾在柏林和戛纳两个欧洲最重要的电影节中拿下影帝的奖项。
在影片中,他不仅完美地演绎了这些拉近观众与人物距离的日常生活段落,与此同时,他还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位政治家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神态举止,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坚毅的身体姿态,杰曼诺诠释了贝林格在处于历史十字路口时短暂的彷徨和长久的决心,这个角色也为他赢得了2024年罗马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的荣誉。
“当前进的道路对每个人来说都看似不可能时,我们应该停下来吗?”《贝林格:宏图大志》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回答是:不要停,我们距离改变历史或许只有一步之遥。
正如影片片头所引用的葛兰西的名言,“宏大的志向总是与集体利益密不可分”,五十多年过去了,世界仍然在面对政治信仰、民主进程和时代变革的挑战,而恩里科·贝林格为国家民主化和集体利益奉献终身的宏图大志,仍然能够在意大利乃至世界范围内继续唤起追求真理的理想和热情——相信这部影片在中国的首映,也能让观众们了解和感受贝林格的思想与追求,引发同样的共鸣吧!
天坛奖入围影片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