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越来越响亮,汉服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知和欣赏。
传统的汉服或许并不适应如今的时代发展要求,但保留汉服特征基础上的汉元素,能够在现代化的生活气息中增加一丝古朴之风。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在汉朝时,汉服作为服饰文化的代表,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而汉服款式特征以及花样的演变,都与当时儒家学说的兴起有着很大的关系。
独尊儒术之后,汉朝的服饰越发宽松,越发贴近自然之趣。汉服的花样和纹路,也有了更多的创新与革新。
从秦朝末年到汉朝,汉服发展迎来了怎样的转变?汉朝时期的民族服饰,又有着怎样鲜明的特征?
打破沉闷,走向自由
在了解汉朝的服饰文化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各种史书典籍和出土的文物,探究秦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秦朝是一个以法家思想为主流的朝代,整个国家自上而下地被笼罩在严刑峻法的氛围当中。
这是高压而窒息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转变。
那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民众,大家可以自由地选择推崇的学术思想,可以根据各种社会现象发表自由的言论,在穿衣打扮方面也各有其风格。
混乱的局势当中,人们的个性能够凸显,可是当天下归于一统之后,统治者需要的就并不是个性,而是共性。
因此在穿衣打扮方面,统治阶层也自上而下地提出了要求。
整个国家的民众,其服饰色彩逐渐偏向于暗沉的色调,比如深红色,比如黑色,比如棕褐色。
大面积的暗沉色调,往往会带给人极其压抑的感受。如果其中有亮色作点缀,或许能够体现突破牢笼的意味,可在秦朝,鲜少有人使用亮色。
秦朝服饰带给人们的感知,和秦朝社会带给人们的感知有着相当多的共同之处。
压抑的氛围之下,人们的服饰特征也会自然而然地转变。
哪怕秦朝灭亡,汉朝刚刚建立,老百姓也没能第一时间适应社会的发展,作出调整。
这一阶段,大家的服饰文化还是以紧绷和沉闷为主。
在色彩上,暗色调依然占据着主流,几种大面积暗色的搭配,也让这一时期的汉服呈现出单调的特征。
在汉服的剪裁上,整个服饰从头到脚都把人的身体紧紧包裹起来,最好不留下任何一点空隙。
女子会用腰带将腰部紧紧束缚,下裙的裙摆也并不张扬,更加贴近于身体的曲线,这就导致行走起来,步子无法迈开,身体也并不舒适。
至于男子,男人的衣服会宽松一点,但相比起女人来说不会有质的改变。
而且男性很少用腰带来修饰自己,能够佩戴一顶头冠,已经是他们做出的最出格的事情。
由此可见,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从沉闷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出来,哪怕时代背景已经改变,服饰文化也没能跟上改变的步伐。
直到汉武帝登基,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之后,社会风气才渐渐转变,连带着服饰文化也有所突破。
相比于法家思想营造的严格严肃的氛围来说,儒家思想显然更为宽松,更为包容,也让人感到更加自由。
高压的环境逐渐消失,限制人们自由生长的条条框框也不复存在,整个社会逐渐呈现出开放的姿态,老百姓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他们的心态转变,具体体现在汉服的形制演变上。
以往的暗色调,渐渐被更为清新淡雅的亮色所取代,淡黄色,天蓝色,靛青色,这些更为贴近自然风光的颜色,一度广受欢迎。
男子和女子的服装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或者说是突破。
女子的衣服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绷地束缚着身体,上衣的长度比以前更短,所以腰部会更加舒适。
下裙的裙摆也更加宽松,整个腿部也更加自由。
衣服不会对身体进行严丝合缝地包裹,身体会感觉放松,社会对民众不会进行高压的约束,所有人也会感觉放松。
这就是时代环境带来的转变,汉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具象化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汉朝统治者的更新换代,汉服的外观也更加具有天道人伦的哲理意味。
众所周知,汉朝时期的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上天的旨意应当得到最大的重视,每一个社会民众的生活秩序都应当与上天的要求相吻合。
在服饰上,制造者们也有意作出改变,让服饰文化以更加宽松的姿态呈现,更能贴近天道自然的意味。
汉朝虽然社会环境不同于以往,但毕竟还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所以特权阶层的存在,还是无法避免。
汉服的某些特殊花纹和样式,都只会为特权阶层服务。
比如龙这一图案,普天之下,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戴,龙袍是皇帝独一无二的身份象征,更代表着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
与之相对应的凤袍,也只有皇后才有资格穿戴,其余任何人胆敢僭越,都会受到严厉地惩处。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经典的宫斗场景,一些嫔妃想要挑战皇后的权威,故意将凤袍穿在身上招摇过市。
不管她们是否受到皇帝的宠爱,在她们做出这一愚蠢的行为之后,她们落魄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就算帝后之间没有感情,皇后也是母仪天下的不二人选,妃嫔敢挑战皇后权威,那么有朝一日是否会更加猖狂,挑战皇帝的权威?
由此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汉服的样式,本身也代表了当事人的身份和地位。
华丽大方,渐渐脱轨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以及王莽新政之后的东汉,在汉服上明显呈现出了两个极端。
汉武帝的执政时代,是整个汉朝发展阶段中最兴盛的时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让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状态。
在繁荣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开始逐渐追求审美的多样化,所以在服饰文化中传递出来的特点,是华丽大气的穿衣风格。
在颜色和花样上,更多华丽的色彩组合搭配,更多复杂的花纹出现,更多线条活灵活现地勾勒,都让这一时期的汉服绚烂多彩。
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时,特别指出了西汉时期汉服的代表性。
他书中配了许多出土服饰的图片,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色彩带来的撞击。
红色,黄色,青绿色,这些夺人眼球的色彩,看起来似乎并不和谐,但是在汉服上又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交融。
不过在结构和剪裁上,汉服还是没能得到突破。
这是因为,儒学虽然比法学更加宽松,但也对社会个体有着约束作用。
人们可以追求自由,追求开放,但所有行为都要在儒学体系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
所以在剪裁上,衣服还是会把人的身体完完全全包裹起来,尤其是袖口和下摆等一些较为醒目的地方,其结构都符合传统文化的保守性特征。
总体而言,华丽大气的穿搭风格,是对之前朴素暗沉的风格的一次冲击。
儒家思想对人的解放作用,也透过服饰文化表现出来,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东汉末年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受到了其他学术门类的冲击。
比如神学,它更加强调放荡不羁的个体个性,希望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自由地表达个人主张,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能够更加肆意,不受约束。
而且当时政治制度逐渐腐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了社会的挑战,不安定因素逐渐增加,民众心中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
在服饰上,人们表现出了开放甚至有些放肆的风格。
从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末年的汉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宽袍大袖十分相似。
衣服的领口更加宽松,袒露出了颈部和前胸的大部分肌肤,衣服的袖摆以及裙摆会更加飘逸,让人不受束缚,自由自在。
衣服的缝合处没有那么细致的结构,如果说以前的规矩是一个方形,那么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则更像一个圆形,突出于框架之外,更加灵活,也更加引人深思。
汉服转变所代表的,其实是时代特征的转变。
东汉末年的社会特征,与东周末年的社会特征何其相似。
作为权力的最高集中者,皇帝已经失去了号召天下的魄力,战争多次爆发,民间群雄并起,民众的生活也极不稳定。
宽松到有些走向极端的汉服,也代表了人们对完全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其他民族,大受影响
汉朝时期的汉服特征转变,除了会影响本民族民众的穿衣风格之外,还会影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
汉朝和匈奴爆发战争时,匈奴贵族与汉朝的贵族有着诸多接触,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所以也能清楚地感知到汉服带来的关于美的感受。
在后来的生活中,匈奴贵族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在颜色和形状上逐渐向正统的汉服所靠拢。
战争本来就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战争带来的中原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交融,在匈奴的身上有着明显地体现。
张骞出使西域,众多外交官走向丝绸之路,他们也让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传播到了西北的更多民族当中。
当时的汉朝海外贸易,就包括关于汉服的贸易,我国的商人把汉服成品带到其他民族,换回他们手中的财富,或者是他们的特色产品。
服饰文化本就是文化当中的重要分支,它可以反映某一特定阶段民众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也能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
汉代的汉服,如今鲜少被人们所提及,但说到汉服的发展,提到汉服的进化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忘记汉朝。
结语:
从束缚走向宽松,从暗沉走向华丽,从压抑走向自由,这就是汉朝时期的汉服演变脉络。
时代的进步,让民众感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放松,而心理上的轻松,又通过服饰表现出来。
了解汉服,研究汉服,就是了解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