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上个世纪世界冷战格局的两大巨头,如今只剩美国“一枝独秀”,其中的苏联早已消失在世界历史长河的汹涌波涛之内。
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苏联老大哥”简直可以说是被美国活活的熬死过去了,不免令人感到唏嘘,这简直是在国家的“寿命”,如今留下一个俄罗斯“独木难支”。
苏联在消失之后,便很快把箭头瞄准了与其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甚至有点故技重施的意味。新加坡前任总理对此表示道:“别希望靠这招对付中国,没用”。
当今的老美真的有此故技重施熬死中国的能力吗?李显龙何出此言?
被“活活熬死”的苏联
早在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长期战争的消耗,使得英法德老牌帝国从“神坛”跌落,美苏两国长期的坐山观虎斗发展经济。
美苏两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霸主”的宝座,这几乎是一个典型的“消耗”的案例。
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不同,美苏两国可以携手共同出兵反击“法西斯,”但出于划分势力范围以及对未来国家利益的考虑,注定只能是两强争霸的局面。
在此后的将近半个世纪里面,两大巨头几乎可以用“针锋相对”来描述更为合适,疯狂的发展军事和巩固势力范围。
对于任何的来自对方的威胁都会“草木皆惊”,丝毫不留给对手任何的可以绝对领先的优势,这仿佛成为了两国的“传统”。
但是两国也不敢在明面上大打出手,毕竟两国都储存着惊人的数量的导弹和“核武器”,任何一次的战争爆发都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古巴导弹危机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两国只能在明面上以非战争的形式隔空的切磋,争取任何一方也不能被死死的威胁到“国家安全”,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共识,一场消耗战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例如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来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在卫星武器的领先地位,不惜耗费上千亿美金投资研发相应的武器来应对。
既然你苏联可以发射卫星空间站,那么美国就选择研发“反卫星导弹”来予以会应对,在1984年美国最终研发出“小型反卫星导弹”试验成功。
两国对此并未在星空中实质性的开战,更多是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但是搞科研需要的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入,美国更多的还是为了消耗苏联的经济实力。
这其实更多是一场“阳谋”,美国在收获技术的同时,也消耗了这个老对手,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面临国内几乎“停滞”的苏联经济才放弃同美国争霸。
其次,美国更是实施关键技术的限制,禁止苏联获取和使用美国的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导致苏联本以为傲的“航空”方面的经济链直走下坡路。
此外,美国还通过颜色革命,对苏联国内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主要是其针对苏联的年轻人,导致其对苏联的制度失去信心。
苏联简直是被美国在各方面一点点的在损耗殆尽,直到苏联再也支撑不住,这个庞大的国度“应声倒地”。
这“招”对中国没用
当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这个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国内甚至拥有39个工业大类全部门类。
这样完备的工业体系足以应对来自外部各方面的挑战,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一家拥有联合国的所有的工业门类这样的实力。
此外,当前的我国内需市场规模达将近12万亿美元,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内需规模,即使是美国也远远的达不到这个数量。
不说别的,这放在前苏联的身上是敢想的吗?单说在经济层面放在一起前苏联完全只能被比下去,中国的经济实力早已超过前苏联太多太多。
如此大的国内市场和人口数量,使得中国经济时刻焕发着活力,无惧来自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挑战。
而且我国近年来始终坚持国内和国外经济双循环的政策,这几乎是意味着我国拥有着“两个巨大的市场”,抵御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风险都得到大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国更是重视人才储备的建设,加大研发力度,基础研究占比突破6%,不断实现技术转化,我国的“5G”专利占比全球40%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国近年来更是攻坚克难,专攻“核心技术”,将核心技术牢牢的抓紧手心里,避免“卡脖子”的现象出现,苏联的覆辙我国绝对不会再重蹈。
在苏联时期,苏联更多的实行控制东欧来控制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不仅消耗国力还会导致国际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反而给了美国“可乘之机”。
反观当今的中国,我国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沿线各国达成友邻互通的关系,沿线覆盖全球152国,形成互利共赢的大好局面。
新加坡总理的中肯评价
新加坡前任总理李显龙曾评价道中美关系:“中美任何一方都无法消灭对方”。
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美国的招数似乎有点过时了,放在当下的中国的身上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虽然当今的美国政府依旧信奉所谓的“美国优先”政策,屡屡的举起“关税打棒”以此来威胁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
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当今的综合实力有实力也有能力足以来应对任何的外来挑战,反而是美国的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当今中国的经济以至于各方面都和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美方如果试图仅仅还是依靠“老套路”来打压中国,必定是损人害己,断无实现的可能。
历史的潮流在证明,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更应适应时代潮流,在双方高层对话的过程中管控分歧,在合作共赢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