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水域展开的实兵实弹演练时……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战略棋子,激起了日本防卫体系的连锁反应。这场持续七昼夜的远海演训,不仅刷新了外界对中国航母战斗群作战能力的认知,更暴露出亚太地区战略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此次演练中,辽宁舰在复杂海况下展现的实战化水平堪称惊艳。
日方监测数据显示,在距石垣岛仅150公里的敏感海域,歼-15舰载机以日均16架次的频率完成起降,配合直-18反潜直升机与直-9救援直升机的全天候协同作业,构建起完整的海空攻防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日本出云号准航母的抵近监视,歼-15飞行员以极具战术意义的低空通场动作,既展示了飞行员的精湛技艺,也验证了舰载机联队在电磁对抗环境下的作战效能。
日本防卫省的三重"战略误判"折射出区域安全认知的滞后性。其一,对辽宁舰战斗力的传统评估框架已然失效。
这艘脱胎于"瓦良格"号平台的航母,经过十年迭代升级,其舰载机出勤率已超越俄军库兹涅佐夫号,直逼美军尼米兹级航母的日常训练标准。其二,对中国海军远海训练的战略定力估计不足。在美日舰机全程监控下,编队依然按既定方案完成防空反导、立体搜潜等高风险科目,这种"在聚光灯下练兵"的自信,正是体系作战能力成熟的体现。其三,对亚太力量格局演变缺乏清醒认知。
当歼-15掠过出云号甲板上空时,这不仅是战术层面的"亮剑",更是战略层面的力量宣示——西太平洋不再是某国舰队的专属舞台。
这场演训的战略价值远超军事范畴。
从战役层面看,辽宁舰编队前出岛链的航线选择极具深意:由宫古海峡向东突进,既可扼守巴士海峡要冲,又能辐射关岛战略方向,这种"前沿存在"能力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海军开始具备真正的蓝水控制能力。从装备发展角度观察,连续六日的高强度作业表明,国产WS-10H发动机的可靠性取得突破,舰机协同指挥系统经受住了复杂电磁环境考验,这些技术突破远比舰载机起降次数更具战略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显露出战略焦虑。海上自卫队罕见公开演训细节,防卫大臣亲自召开专题记者会,这种"舆论造势"背后,既是为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造势,也暴露出其区域安全主导权削弱的恐慌。事实上,中国海军近年来的远海训练频次保持稳定增长,仅2021年经宫古海峡进出西太就达12次,此次引发特别关注,恰反映出某些国家"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话术陷阱已难自圆其说。
站在历史维度审视,此次演训揭示出三大趋势:其一,中国海军正在完成从"沿岸防御"到"远海护卫"的能力转型,这种转变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履行大国责任的应有之义;其二,亚太安全格局呈现多极化特征,任何单一国家试图维持军事垄断地位的企图都将愈发困难;其三,现代海权竞争的核心已从装备竞赛转向体系对抗,辽宁舰演训中展现的C4ISR系统整合能力,才是决定未来海战胜负的关键。
正如中国国防部强调的,此次训练是年度计划内的正常安排。但正是这种"常态化"的远海存在,深刻改变着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当歼-15舰载机的尾焰划过赤尾屿海域的夜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现代化海军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步伐。这种基于实力增长的军事透明度,或许才是打破战略猜忌、构建新型安全关系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