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向社会公布。《意见》提出,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纵深推进,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统计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据预测,今后10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还会持续增长。做好稳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重中之重。

  “大学生找工作难”不是新话题。面对来自外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加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当前的就业工作确实承受更大压力。毕业生产生“找工作难”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错位,也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

  因此,《意见》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首位,重视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的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表示,教育系统构建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前提。

  促进人岗匹配,要科学研判人才供需。在这个技术与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才需求变动频繁。前些年还备受追捧的朝阳产业、热门职业,如今可能已风光不再。然而,求职群体对人才需求的了解往往存在滞后性与盲目性,缺乏阅历和经验的大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对人才供需进行前瞻性分析,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为大学毕业生乃至面临专业选择的低年级大学生、高中生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人岗匹配,要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近期,多所高校宣布专业调整计划,将本科生扩招名额用于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及新兴业态专业。比如,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一些岗位一时出现“有岗无人”的情况。高校将资源向相关专业倾斜,既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新兴产业夯实人才储备,也有助于更多有志向的大学生投身产业发展热潮,掌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

  促进人岗匹配,要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学生对所学专业不适应、不喜欢怎么办?如果仅仅依据一次志愿填报,就限定未来的专业和职业,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意见》提出,围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鼓励高校建立更灵活的学习制度,完善转专业、辅修其他专业等规定。无论是畅通转专业渠道,还是高校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实用知识,切实提升求职竞争力。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判断是敏锐的,“是骡子是马,一遛便知”。过去,个别高校的一些专业为吸引考生填报,只是简单修改专业名称,实则“换汤不换药”,这种做法不仅浪费资源,也会辜负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因此,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在本质上要求高校提升办学能力。对于高水平大学来说,还不能忽视基础学科的建设,不能轻易“下架”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要强化自身优势,从长远看待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

  一份工作是不是“好工作”,求职者自身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具体到每个人,人岗匹配与否就是爱不爱这个工作、对工作待遇满不满意、对工作前景是否乐观。对此,《意见》还要求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当毕业生的求职预期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用人单位的人才规划与岗位实际相匹配,高等教育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时,“人尽其才”的良性就业格局就能日益稳固、充满活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