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大S(徐熙媛)的猝然离世,让一场持续多年的情感纠葛骤然升级为抚养权与遗产的争夺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汪小菲具俊晔——两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个是十年婚姻里往返两岸700余次、支付天价抚养费的生父,一个是三年婚姻中陪伴左右、被S家视为"家人"的韩国继父。

为何汪小菲的付出始终换不来真心,而具俊晔却能轻松赢得S家的青睐?

汪小菲的付出有目共睹。据台媒统计,自2011年与大S结婚至2021年离婚,这位北京商人仅飞行记录就超过700次,平均每5天往返一次两岸。疫情期间,他更是不顾隔离政策,五次飞往台湾探望子女。



经济上,他不仅承担了台北豪宅每月百万台币的房贷,还支付了高达2.5亿台币的抚养费。

然而,这些付出在S家眼中似乎不值一提。大S经纪人曾公开嘲讽汪小菲"雨中暴走是在作秀",S妈虽未直接表态,但其社交媒体转发的内容却耐人寻味——她特意选择大S与具俊晔婚后访谈视频,配文称"这三年是大S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具俊晔的"优势"则显得微妙。这位韩国艺人在与大S结婚的三年里,除了情绪陪伴外,实际付出远不及汪小菲。大S生病期间,他的照顾频遭质疑;婚后生活多依赖大S资源,甚至在台湾的首次商演也是借大S热度造势。



然而,S家对他的接纳程度却出人意料。大S离世后,具俊晔不仅继续居住在其豪宅中,S家每周还会与他聚餐,S妈更公开表示视其为"家人"。具俊晔在葬礼上为岳母撑伞的细节被台媒广泛报道,塑造出"孝顺女婿"的形象。

这场情感拉锯战的核心,或许早已超出个人恩怨范畴。台湾社会对大陆与日韩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这起明星家事中得到了微妙体现。



其中一博主的点评堪称是一针见血,下面来分析下:

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长期受片面媒体报道影响,而教育体系中的"去中国化"政策更强化了这种疏离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社会对日韩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赴日旅游的"朝圣心态"到对韩流文化的狂热追捧。

汪小菲的"大陆身份"无形中成为他在S家眼中的原罪。即便他财力雄厚、频繁往返两岸示好,但在某些台湾媒体笔下,他始终是"情绪失控的北京商人";



而具俊晔的"韩国身份"却成为加分项,即便实际付出有限,仍被塑造成"温柔体贴的国际绅士"。这种双重标准在S家的行为中尤为明显——汪小菲为孩子支付天价抚养费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具俊晔送一条珍珠项链就被赞为"真爱"。

更值得玩味的是遗产与抚养权的法律角力。依据台湾《家事事件法》,作为生父的汪小菲本应占据优势,但S家却可能以"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为具俊晔争取共同监护权。

具俊晔虽公开声明放弃大S遗产,却被曝出仍居住在其豪宅且不愿承担房贷,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引发对其真实动机的质疑。



从情感经济学的角度看,汪小菲与具俊晔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模式"。汪小菲走的是"重资产路线"——真金白银的付出、频繁的物理陪伴;具俊晔则选择了"轻资产运营"——情绪价值供给、文化认同加分。

但是在情感市场上,后者往往能收获更高"估值"。

具俊晔深谙此道。面对汪小菲的公开指责,他从不正面交锋,而是通过秀恩爱、晒家庭和睦的方式四两拨千斤。



当汪小菲暴怒发文时,具俊晔在采访中淡定表示:"每天都会和大S亲亲,她很喜欢我送的珍珠项链";当汪小菲为看孩子隔离五次时,具俊晔晒出与S妈共进晚餐的照片。这种对比鲜明的公关策略,让舆论天平自然倾斜。

而汪小菲的情感表达则充满"大陆式"的直接与笨拙。他会因思念孩子在直播中哽咽,会因愤怒在社交媒体发文又秒删,这些真实情绪在台湾媒体的叙事框架下,却被简化为"情绪不稳定"的证据。



更致命的是,他的付出方式——打钱、买房、频繁探视——恰恰符合部分台湾人对"大陆土豪"的刻板印象,而具俊晔的"温柔陪伴"则契合了他们对"韩式浪漫"的想象。

在这场成人世界的博弈中,最易被忽视的是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后,孩子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无条件的爱,而非物质补偿。



汪小菲虽然能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但其情绪化的公开表现是否真有利于孩子成长?具俊晔虽受S家支持,但他作为继父的角色认同度有多高?这些才是抚养权争夺中应被优先考虑的问题。

当前局势下,汪小菲已暂时将孩子接至自己在台北的出租屋,由保姆照料;具俊晔则独居大S豪宅,声称要"永远守护回忆"。这种物理分离或许能暂时避免正面冲突,但长远来看,如何构建一个超越两岸隔阂、真正以孩子为中心的成长环境,才是这场纷争应有的归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