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接下来要开始讲柴油了。疑问不少,众说纷纭。
很多人一听就皱眉:2025年了,还搞柴油?都什么时代了,你不讲电动、不谈智能,整这么一个看起来早就被主流淘汰的动力形式?还有一群人选择相信:坦克又开始干那种别人没想到,之后会承认它是对的事了。
2025年的汽车市场,几乎所有变量都在指向一个共识:柴油,不再是主流方向。政策持续收紧,城市限行升级,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为资本与宣传的共同信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柴油乘用车市场占比不足0.3%,不仅是边缘化,更是被主流 “主动遗忘”的存在。
所以当坦克重新把“柴油”摆上台面,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它准备怎么做”,而是“它怎么还在做”。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集体性误判。在电动+智能的叙事愈发单一的背景下,很多人下意识地将“边缘”与“无效”划上了等号。于是,坦克做柴油这件事,一上来就被扣了个逆潮流的帽子。
但这忽略了一个事实:边缘市场未必无价值,非主流产品未必不重要。
尤其在越野这个重场景、强决策、低容错率的领域里,柴油从来就不是用来博热搜的,而是用来博信任的。所以坦克搞柴油,不是反着走,而是站着走。
换句话说,这事儿不是谁都能做,也不是谁做都有意义。我们要弄清楚的,不是柴油还值不值得做,真正该问的其实是:这件事为什么偏偏是坦克来做?为什么只有坦克能做?
柴油对于汽车来说,不讨好所有人,但会被那些真正需要它的人记住很久。
冷门柴油背后的热价值
长城从不避讳自己靠SUV、靠越野吃饭这件事,在多数人眼中,柴油是一个“过时命题”,但柴油正是检验专业性的分水岭。
它不像电动车那样绑定政策红利,也不像混动那样刚好踩在油电之间的折中点。更现实的问题是,它的市场规模确实不大——2024年柴油乘用车年销量不到6万辆,连主流榜单的零头都排不上。
正因为如此,它成了大多数品牌“看不上”、但真正懂产品的人“舍不得”的冷门地带。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大家对“非主流”的误解。
在所有行业的语境里,“热”与“值”常被混为一谈。只看声量、增长率,不看黏性、现金流。这种视角下,柴油被贴上了“没前途”的标签,但越冷的地方,利润反而越清晰。
从一个制造企业的角度看,柴油越野是极少数“不靠规模,也能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类型。它有几个典型特征:
1、用户精准,决策快,价格敏感度低。这类用户大多是资深车主、越野老炮或高频用车者,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愿意为性能、可靠性和专业性买单。
2、平台通用率高,开发周期可控。长城多年积累的柴油动力技术,可以在多个车型平台上快速下沉;成本不会高到“押错就血亏”,但做对了,就能建立长期的产品存在感。
3、无需大规模传播,也能形成圈层信任闭环。这类产品不是靠广告堆销量,而是靠用户互相推荐。说服10万人不如打动1万个“对的人”。
所以它虽然“非主流”,但盈利模型却高度清晰:高信任、高转化、高复购,且不依赖流量渠道。这对于任何一家在当下环境中寻求更健康利润结构的车企来说,都是稀缺的好生意。
更关键的是,这类产品还有一个容易被低估的价值:它不抢品牌资源,但能稳住品牌立场。
在城市SUV越来越像的今天,柴油越野是让人记住“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最好方式。就像牧马人之于Jeep、LC70之于丰田,它们不靠销量撬动财报,但足以撑起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底层认知。
“你不一定买这款车,但你必须知道它是坦克。”这就是利基产品的价值。
对坦克而言,这类产品更重要的作用是:让一条庞大产品线有了锚点、有了支点,有了一个不靠热闹但靠得住的中轴。在大趋势之外,找到一个不大但有利润、不热但有信仰、不主流但能沉淀品牌价值的品类,这事很少有,但柴油越野就是其中之一。
别人做不了的,坦克不但能做,还做好了
很多人都在说柴油越野是一门冷门生意,尤其是外行人开始看财务报表的时候,那种不理解的神情都难以描述。
其实,柴油的冷的并不只是因为市场热度,而是真正做得起来的门槛太高。
柴油不是一个谁都能下场试试的领域。相反,放眼行业,能做的厂商屈指可数,能做对的更是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柴油越野这件事,既不讨好政策,也不讨好资本。
没有补贴、没有估值溢价、也没有上热搜的机会,但技术门槛却极高,出错成本极大。你需要应对的不是智能化选配菜单,而是真实复杂的地形、温差、油品和负载。
在新能源车讨论零百加速的时候,柴油越野车讨论的是冷启动、涡轮响应、高原氧气稀薄工况和极限脱困测试。在这些真实变量面前,只有做过柴油、吃过苦、扛得住返修率、积累过适配经验的企业,才有资格发言。
这也正是为什么到2025年,仍然坚持做自主做柴油的乘用车品牌,几乎只剩下了长城。
从硬件资源到调校能力,从油品适配到低温启动逻辑,坦克早就在一代代产品中完成了这些“没人看但必须做”的工程工作。
比如,极寒环境下的燃油加热系统、电控预热时机与电瓶耐受能力;高原区域的气压适应性、扭矩释放响应和后处理系统耐久性;发动机重量对整车结构钢性、前后轴荷比的影响……而这些都是专属于坦克的内生技术路径,也是别人绕不开、学不快的路径。
但在现在的传播语境下,这些问题不适合直播间,也不适合讲故事,但它们组成了一道别人短期补不齐、长期卷不动的行业技术栅栏。
所以说,柴油越野是难做,不是没人想做,而是大多数人知道做不了。而坦克能做,不只是因为有技术,更因为有场景、有用户、有经验,也有这个方向上的耐心和信念。
坦克品牌推出至今,已经具备涵盖不同越野深度的完整谱系,从轻度穿越到极限越野,从汽油到混动,但唯独柴油,注定是属于“讨好少数人,但必须存在”的那一块专业地带。
柴油就是越野里最不好做的那一块,也是最能看出“谁真懂”的那一块。说到底,柴油不是人人都该做,但它是坦克必须做、也能做的。
柴油站不到风口之上,但最值得留住
在所有流量产品的背后,都需要有一类“低流动性用户”,来托住品牌的长期稳定性。柴油越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大多不在新能源的热搜词里,也不怎么上小红书种草。他们不换车频繁,也不追逐配置潮流。他们要的,是一台用得久、修得起、扛得住的车。而柴油,是他们对“可靠”这两个字最直接的选择。
这些用户的典型特征非常清晰:
1、刚性需求,不看广告看口碑:他们真的需要走烂路、载重物、拖挂营地,城市SUV根本干不了;
2、高复购率,低跳转率:一旦认了品牌,就会长期使用,不轻易更换;
3、消费理性,但极度看重专业认同感:不是便宜就买,而是买对、买稳、买一个“我知道这台车能带我回来的底气”。
对于一个品牌而言,这类用户数量可能不多,但在信任层面贡献极高。他们不只是客户,更像是品牌系统里的“常驻资产”。在热度流转越来越快、消费决策越来越轻薄的时代,这种用户的稀缺程度,远高于一时的曝光曲线。
更重要的是,这些用户的实际行动都在为品牌“代言”。 他们可能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但在穿越、越野、救援中,总能遇见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不能流利的说出参数,但就是告诉你什么时候降档、什么时候补油、哪个转速油耗最省,他们的标准特别简单:
用过、扛住了、没掉队。
而坦克讲柴油,就是在回应这部分人。在快节奏的智能化产品之外,保留一条专注、稳定、深度绑定的信任通道。
它不花哨,但能留住人。越野不是用来装的,是用来走的。
柴油也不是为了大众选择,而是给那一小群“走得最远、回来最晚”的人,留一个选项。从这个意义上说,柴油越野不只是一门冷门生意,更是一次品牌与老用户之间的长期呼应。
在所有人都试图用科技和智能重新塑造用户体验时,坦克选择用一台柴油越野车,稳住那个十年前买车、今天还在越野、明天还会复购的老朋友,告诉这群老朋友,“这条路,我们还在走,也还在造。”
有些事,热不热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