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科孙刚教授和汪旺生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早产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论文发表链接。期刊官网截图
研究团队发现,在分娩过程中,一种名为S100A9的蛋白质发生了身份转变”——它去磷酸化后从细胞浆“搬进”细胞核内,并通过与特定蛋白合作,开放了细胞核内异染色质的“基因锁”,这种变化能最终推动分娩进程。
早产,是当前威胁五岁以下儿童健康的首要难题,长久以来因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困扰着医学界。其背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正常分娩的启动机制了解尚浅。
关键蛋白“搬家”过程示意图。受访团队提供
研究团队发现,前述关键蛋白的“搬家”过程可以被一种用于治疗HIV病毒感染的现有药物——替诺福韦所阻断,让早产发生率显著降低。
这项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了发现胎膜成纤维细胞在分娩启动中发生衰老,还首次发现这种衰老与经典分泌型蛋白S100A9去磷酸化后的核转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此次发现的胎膜成纤维细胞衰老分子机制,可以为早产防治提供潜在的新药物靶标。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张帆博士研究生,生殖医学科孙刚教授和汪旺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