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看似是一门关于眼力、文化和历史的学问。但归根结底,只要涉及商业,它仍然遵循着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谁掌握更精准的信息,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
许多人以为,只要新《文物法》修改了、专家被淘汰了、政策支持民藏了,自己就能一夜暴富。但现实是,即便规则改变,大部分人仍然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他们根本没看懂这个游戏的核心玩法。
从出生那一刻起,世界就是不平等的。有人生在富裕家庭,从小接触顶级藏品;有人辛苦半生,却连一件像样的古董都买不起。社会是金字塔结构,10%的人掌握80%的财富,普通人想要逆袭,靠的不是蛮干,而是对规则的深刻理解。
在收藏行业,这个规则就是:信息差。
比如说底层玩家,是靠“实战”和“以藏养藏”,赚的是辛苦钱,但80%的人最终只是市场的垫脚石。
而中层玩家,懂得利用平台和资源,甚至直接搭建平台,比如网络平台、拍卖行、文物商店、艺术基金,哪怕是个小小的藏友群,他们不直接买卖,而是靠“收租”赚钱。
顶层玩家,则玩的是资本游戏,天价拍卖、资产转移、金融运作,普通人连门槛都摸不到。
如果你还在纠结“这件东西去哪里卖”,那说明你还在底层。真正的玩家,早就在研究“这件东西能撬动多少资源”。
上述三种盈利模式,我们最常见的是“交换”。大多数藏友属于这一层,他们逛地摊、跑交流会、在咸鱼上买卖,赚的是市场差价。 但问题在于,这个层级的竞争最激烈,利润最薄。
你花3万买了个精品瓷器,转手卖5万就已经很不错了,还得等个一年半载才有人接盘。你囤了一堆银元,行情好的时候那就一波赚,然而碰到大幅度回调的时候,如果你加了杠杆,那就只能再等个三五年。
要是一不小心收到假货,那就血本无归!
其本质上是“收藏打工人”,靠时间、学识和体力换钱,很难一下突破,或者想突破要花很多年。
比“交换”更高级的玩法,是搭建平台,让别人替你赚钱。比如拍卖行,只做“传承有序”的藏品,赚佣金,不承担风险。
还有微拍、古玩城、二手市场,提供交易场所,抽成寻租,稳赚不赔。
甚至于艺术基金,募集资金炒作品种,低买高卖,割散户韭菜。这个层级的玩家,不靠“眼力”吃饭,而是靠“规则”赚钱。
最高级的玩法,是把收藏变成金融工具。那些天价拍卖,一部分是真正的“孤品”级别,命中物以稀为贵的至理,有钱人追捧,这是真实成交。
当然还有某些“亿元成交”的背后,可能是资产转移、洗刷刷或资本运作。
还有艺术品质押融资,用藏品向银行抵押贷款,玩的是杠杆。更深处的是利益交换:比如某老板想结交某些人,于是高价拍下对方的“藏品”,本质是变相送礼。
这个层级的玩家,他们在乎的是“这件东西能带来多少曝光度、利益交换以及愉悦自己”。
既然规则如此残酷,普通人还有机会吗?有,但必须改变思维。不要只盯着“鉴宝节目”和“地摊捡漏”,多关注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比如国家鼓励“民间博物馆”,那就可以研究如何合法申请补贴。比如银元暴涨是因为美元放水,那就要学会预判下一个风口。
不要单打独斗,可以加入靠谱的收藏协会、行业联盟,共享信息和资源。比如某些民间博物馆能拿到政府资助,就是因为它们符合政策导向。
如果你还在纠结“这件东西值不值钱”,那说明你还没入门;真正的玩家,研究的是“这件东西在哪个圈子里最值钱”。
当然,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还是老老实实做个小玩家。
记住,收藏的终极战场,不在古玩市场,而在信息差。 谁能更快、更准地获取关键信息,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