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正月,应天城笼罩在罕见的暴雪中,聚宝门外刑场积雪三尺,锦衣卫缇骑的铁甲在寒光中泛着冷意。
胡惟庸身披素白囚衣,脖颈被铁链磨出血痕,却仍昂首立于高台。
围观百姓屏息凝神,只见刀光闪过,血溅雪地,一颗头颅滚落刑台。监斩官颤手展开罪状,高声宣读:
“逆臣胡惟庸,私通倭寇、前元,暗中豢养死士,意图谋逆篡位,罪不容诛。”
胡惟庸死后,锦衣卫突袭了吉安侯府,搜出了他与陆仲亨往来的密信。自此,满朝勋贵人人自危。
这场风暴,最终吞噬了三万条性命,史称“胡惟庸案”。
寒门书生
1355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和州,大肆招揽当地贤才。
20岁的胡惟庸怀揣一卷《平陈十策》投效到他的帐下。策论中“以利驱人,以权制衡”八个大字,如利刃般刺入了朱元璋心扉。
在他招募的谋士中,还尚未有如胡惟庸这般“现实主义”的。
初入幕府,胡惟庸就被委以宣抚使的职位,巡查滁州、定远民情。他昼行百里,夜撰条陈,将田亩、丁口、赋税厘清如掌纹。
当时,朱元璋检视滁州粮仓,见簿册上“存粮三万石,流民归籍三千户”的数字,极为惊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怀疑官员造假。
胡惟庸却说道:“民不畏死,而畏不均,分田减赋,严惩豪强,则民心自安。”此言深合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
自此,胡惟庸跻身到朱元璋的心腹之列。
1370年,大明开国,胡惟庸受封太常少卿,掌管宗庙礼仪。当时,朝堂之上,李善长、徐达等淮西勋贵如日中天,沐英、杨宪皆崭露头角,博得朱元璋的喜爱,可胡惟庸却似潜龙蛰伏,毫无起色。
事实上,胡惟庸深知朱元璋的秉性和为人。他以“孤臣”姿态示弱于君,每逢廷议,必言“陛下圣明”,每逢封赏,必辞“臣无功受禄”。
这份谦卑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当李善长告老还乡时,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的劝阻,力排众议,擢升胡惟庸为右丞相。
权倾朝野
胡惟庸拜相不久,就展露了雷霆手腕。
他以“整饬吏治”的名义,将中书省属官尽数更替为亲信,六部奏章必经胡惟庸的手,方达天听,而朱元璋的朱批谕旨,也需要他的润色,方可下发。
一时间,中书省衙门前车马塞道,百官奏事必先拜谒胡惟庸。可见,他的权力之盛,狂性之大,已然目中无人了。
当时,胡惟庸的“揽权”引发了朝中诸多大臣的不满。御史中丞刘伯温上书朱元璋,声称胡惟庸“相权过重,恐生祸端”,加以劝谏。
可他却忘记了“君子斗不过小人”的道理。
在看到朱元璋无动于衷后,胡惟庸不动声色地,暗中指使御史弹劾刘伯温“妖言惑众”,并利用朱元璋猜忌功臣的心理,对他大肆泼脏水。
不久后,刘伯温被迫辞官归乡。可即便如此,胡惟庸也没有放过他,在借助朱元璋派遣他探病的时机,暗中对刘伯温的药材下毒,谋杀了这位大明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