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简报是由医工学人理事会整理的医工交叉领域一日内最新进展,内容来源为著名期刊、国内外知名媒体等。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发布!
医工简报音频内容已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平台上线,欢迎订阅收听~




行业动态

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特朗普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临床综合

Sci. Transl. Med.| 药物使血液对蚊子有毒



疟疾防控面临媒介昆虫抗药性等挑战,开发新型蚊媒控制策略对阻断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罕见代谢病的药物尼替西农(nitisinone)被利物浦热带医学院 Lee R. Haines 等人发现具有高效杀灭疟疾媒介冈比亚按蚊的作用。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证实尼替西农通过抑制蚊子血液消化关键酶 HPPD,能有效杀死不同发育阶段及抗药性蚊群,其效果优于现有蚊虫杀灭剂伊维菌素(ivermectin),且低剂量即可维持致死性,为疟疾防控提供了创新干预手段。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r4827

医学人工智能

Nat. Med.|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测



精神健康障碍的早期预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至关重要,人工智能(AI)模型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杜克大学 Elliot D. Hill 等团队发表了一项为期五年的纵向研究,基于 11000 多名青少年脑认知发展研究(ABCD)的问卷和 MRI 数据,开发了两种 AI 预测模型:"症状驱动"模型通过当前症状预测未来风险(ROC 0.84),"机制驱动"模型则发现睡眠等社会行为因素比神经生物学指标更具预测力(ROC 0.75)。该研究证实了 AI 结合简易问卷可有效识别精神疾病高风险群体。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560-7

医学成像技术

Science| 非线性声片显微技术:毛细血管与细胞尺度的不透明器官成像



光片荧光显微镜虽革新了三维细胞动态过程的可视化,但其在厚组织中的光散射和荧光标记的光漂白问题限制了应用范围。开发能够实现深层、快速、高分辨率的生物分子成像技术对推动活体细胞功能研究至关重要。4月4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 B. Heiles 等人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声片显微镜(NSSM)技术,通过结合非衍射超声波束和声学报告基因(如气体囊泡GV),实现了对不透明器官中基因表达和毛细血管网络的三维成像。该技术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成像速度提升 64 倍,成像体积扩大 35 倍,分辨率提高 4 倍,为活体生物过程的多尺度动态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s1325

康复(神经)工程

Nat. Hum. Behav.| 人类运动皮层通过稳定神经状态序列编码复杂书写动作



人类如何编码复杂运动序列是神经科学的重要问题,研究精细运动的神经机制对理解大脑功能及开发脑机接口具有重要意义。4月2日,浙江大学祁玉/王跃明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君明团队通过记录瘫痪患者书写汉字时的运动皮层神经元活动,发现大脑将复杂动作分解为多个稳定状态,每个状态对应特定笔画片段,且神经元编码方式随状态动态变化。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运动皮层通过状态依赖的层级编码机制控制精细动作。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5-02157-x

可穿戴技术

npj Digit. Med.| 数字表型分析的全面临床效益:从广泛采纳到完整影响



数字表型分析是一种创新的健康监测方法,通过智能设备、传感器和移动应用实时收集个体行为、心理及生理数据,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新工具。4月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沈百荣团队在《npj Digital Medicine》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数字表型在临床诊断、慢性病管理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提出基于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的技术创新路径,并强调需建立全球化数据标准与伦理框架以推动其发展。研究指出,该技术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如可穿戴设备生理指标、智能手机行为记录)已实现精神疾病早期预警和糖尿病个性化管理,但跨平台数据整合与临床验证仍是未来突破重点。

https://doi.org/10.1038/s41746-025-01602-5

生物材料

Nature| 用于电疗的毫米级生物可吸收光电子系统



临时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短暂性心动过缓的关键技术,但传统经静脉或心外膜起搏存在侵入性手术、感染风险及术后恢复复杂等问题。开发可生物降解、无线控制的小型化起搏器是解决这些临床挑战的重要方向。4月2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张亚敏等人在西北大学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种毫米级可生物降解光电子起搏系统,通过内置电源和近红外光无线控制实现心脏起搏。该系统尺寸仅 1.8 mm × 3.5 mm × 1 mm,可通过微创注射植入,并支持多部位同步起搏(双心室或双腔起搏)。实验证实其在大型动物模型中可实现闭环治疗,且材料在 1.2–2.5 年内完全降解。该成果为临时心脏起搏提供了更安全、微创的解决方案,并有望拓展至其他电疗领域。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26-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