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最近的动作有些戏剧性,他们一边高喊着自由市场的口号,一边却紧紧攥住IMF的把柄,向那些敢于与中国合作的国家们挥舞警告的大棒。

据港媒《南华早报》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拉美事务特使卡罗内在公开场合,对阿根廷总统米莱进行了极具挑衅意味的施压。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并非毫无来由,而是华盛顿急于阻止阿根廷继续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的一次激进出击。若米莱不放弃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美国将断绝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到200亿美元贷款的可能。这番话不仅把美方的胁迫手段摆上了台面,更进一步揭示了美国希望重拾“后院”掌控权的焦虑。


那么,为什么美国演都不演了,对阿根廷与中国的合作感到如此不安,以至于不惜动用讹诈手段呢?这一切,都要从美国遏制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削弱中国在拉美金融影响力的战略意图谈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4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380亿美元,反观美国,依旧徘徊在290亿美元的边缘。这样的对比无疑让美国感到如芒刺背,因为中国正在拉美建立一种“实用且互利”的经济联系,这在过去是美国独霸的领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阿根廷之间达成的35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占阿根廷外汇储备的42%。这样的比例,不难看出此项协议对阿根廷金融稳定的意义。面对347%的国内通胀率和捉襟见肘的82亿美元外汇储备,阿根廷当前的经济状况犹如在钢丝上行走,任何轻微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经济的崩溃。而此时,通过与中国的货币互换,阿根廷获得了用于偿还IMF债务以及进口必需物资的筹码,以此来减缓经济压力,这就像是给摇摇欲坠的经济插上了救命稻草。

对于阿根廷政府来说,选择美国的支持或坚持与中国的合作,无异于一场艰难的二选一局面。如果米莱政府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弃中投美,短期内或许能缓解一下资金饥渴,但长远来看,不啻于饮鸩止渴。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金融支持,更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正是美国无法提供的。美国的贷款看似“慷慨解囊”,实则背后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是其他国家无法承担的。


通过IMF来施加影响,实际上也是美国长期以来惯用的手法之一。IMF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美国用于施加国际影响力的工具,其贷款中的附加条件和高利率甚至引发内部的不满和抗议。然而,在这种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往往沦为被挟持的棋子。

但是,美国的施压未必会事半功倍,因为阿根廷并非没有其他选择。随着南方共同市场与新加坡签署自贸协定,这些拉美国家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逐步形成,这也说明拉美地区对单一大国依赖的逐渐降低。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阿根廷等国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框架。2025年,中阿两国的贸易额预计将突破280亿美元大关,新能源和基建领域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升温。


其实,这场充满悬念的博弈真正考验的是两种国际发展理念的较量:一边是美国试图通过金融和贸易霸权来维系其全球领导地位;另一边则是中国秉持的互利共赢,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多边合作的实践。关键在于阿根廷需要看清局势,分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轻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