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林大哥是位"重口味"爱好者,炒菜必放猪油增香,隔三差五还要来碗猪油拌粉追忆青春。那晶莹透亮的猪油淋在米粉上,裹着酱油的咸鲜在唇齿间化开,成了他戒不掉的味觉乡愁。

直到单位体检报告揭晓,林大哥才惊觉这份"香"味带来的健康重负。化验单上,甘油三酯超标1.8倍,ALT、AST两项肝酶指标亮起红灯,B超提示中度脂肪肝。医生指着影像中肝脏边缘的圆润弧度说:"长期高脂饮食让肝脏穿上了'油衣',代谢负担持续加重,肝细胞都在超负荷运转。"

猪油作为动物油代表,每100克含饱和脂肪酸39克,过量摄入会促使肝脏合成更多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血管"斑块"。研究显示,每日饱和脂肪摄入每增加5%,冠心病风险上升17%。而林大哥的食谱里,除了猪油拌粉,还常有红烧肉、油炸春卷等高脂菜肴。



吃了这么多年的猪油,对身体是好是坏?

猪油作为传统食用油,长期食用对身体的影响具有多面性,需科学看待:

猪油有何益处?

1.增进食欲:特殊香味可刺激食欲,尤其适合食欲不佳者。

2.润肠通便:滑肠作用有助于缓解便秘,改善肠道功能。

3.补充营养:含维生素A、E及矿物质,适量摄入可补充能量。

4.保护视力: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夜盲症、干眼症。

猪油也存在潜在风险

1.肥胖风险:每100克猪油含热量897千卡,长期过量摄入易导致热量超标,引发肥胖。

2.心血管负担:饱和脂肪酸占比高,过量食用可能升高LDL-C(“坏”胆固醇),增加动脉硬化风险。研究显示,每日饱和脂肪摄入每增加5%,冠心病风险上升17%。



3.肝脏压力:过量脂肪需肝脏代谢,长期可能诱发脂肪肝,影响肝功能。

4.痛风隐患:猪油属高嘌呤食物,过量摄入可能升高尿酸,引发痛风。

猪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吗?

猪油和植物油作为常见食用油,过量摄入均可能导致发胖,但其机制存在差异。以下从热量、脂肪酸类型、代谢影响及饮食特点四方面分析:

1.热量密度:两者持平

每克脂肪(无论猪油或植物油)均含约9千卡热量,因此过量摄入任何一种都会导致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但猪油因密度高,相同重量下总热量可能更高。

2.脂肪酸类型:猪油更易储脂

• 猪油:含40%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入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缓糖类代谢,促使脂肪堆积。

• 植物油:富含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含70%油酸),可提升代谢率,促进脂肪分解。

3.代谢差异:猪油代谢负担更重

• 猪油:饱和脂肪酸需更多酶参与代谢,易在血管壁沉积,增加肥胖相关慢性病风险。

• 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更活跃,参与细胞膜构建等生理过程,过量时更易被氧化供能。



4.饮食特点:猪油易搭配高热量食物

传统猪油常用于煎炸食品(如油条)或糕点,这些食物往往高油高糖低纤维,长期食用易热量超标。而植物油多用于炒菜或凉拌,更易搭配蔬菜等低热量高纤维食材。

在同等热量摄入下,猪油因脂肪酸类型和代谢特性,可能更易导致脂肪堆积。但发胖的核心是总热量过剩,而非单一油脂选择。已患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或肥胖人群,建议优先选用植物油,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

提醒:吃猪油时,要多注意这4点

猪油作为传统烹饪油脂,适量食用可增香提味,但需注意以下4点以保健康:

1. 严格控制摄入量

• 限量标准:每日不宜超过25克(约2汤匙),长期超量摄入易导致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

• 替代方案:与植物油(如橄榄油、山茶油)交替使用,保持脂肪酸摄入平衡

• 高危人群:已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肥胖者建议减量至10克/日以下

2. 优选新鲜猪油

• 选购要点: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精炼猪油,避免自制油杂质多、氧化风险高

• 储存方式:阴凉密封保存,开封后建议2个月内用完,出现哈喇味立即停用

• 熬制技巧:家庭熬制需焯水去血水,加入姜片去腥,小火慢熬至油色清亮

3. 低温短时烹饪

• 温度控制:烹饪时油温勿超180℃,避免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 烹饪方式:推荐蒸煮、清炒,少用煎炸,煎炒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

• 容器选择:使用铁锅或不锈钢锅,避免铝锅增加金属迁移风险

4. 科学搭配食材

• 膳食纤维:与芹菜、木耳、燕麦等高纤食材同食,减少脂肪吸收

• 抗氧化物:搭配胡萝卜、紫甘蓝等深色蔬菜,增强清除自由基能力

• 营养互补:烹制鱼类、豆制品时加少许猪油,提升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