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能打

滇池西南角的晋宁湿地公园绿道上,即便是周末,这里的人也不多。我在这里站了十多分钟,大概遇见了七八个骑行爱好者。这一片,成熟度显然不如环湖东路沿线的湿地公园。

风有些大,我走出绿道进了墩子村里的鲜花种植园区,这才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去看滇池,主要想看看这一排排赫然醒目的大棚,离湖有多远,目测了一下,不足50米:

妥妥地在滇池环保红线区域之内。

不过,这是滇池流域第一个被允许在红线范围搞种植的园区,而且还是示范区。

园区的全名叫晋宁区绿色高效花卉产业示范园,“绿色”是放在第一位的。占地面积不小,412亩,总投资1.17亿,2022年7月动工,现在已是晋宁花卉产值最高的园区之一。

除了鲜花大棚和包花车间,让我停留时间最长的是一个“机器房”,这里是园区的黑科技所在——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

文科生的劣势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在听了一大堆专业名词后,我忍不住向陪同我的陈洪伟提了要求:能不能说人话?

通俗地说,这个系统就是这个基地的心脏,工作原理是从滇池吸水,过滤、紫外线消杀后,这些水就变成了纯水,携带的泥沙就沉淀到了一个专门的容器里。

下一个工序是,在系统根据田间各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玫瑰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求,噼里啪啦计算一通后,就将纯水与肥水母液进行科学配比,调配出专属的“肥水配方”,暂存于日储罐中。

后面就通过提前设定的程序和田间管网,定时、定点、定量给每一株玫瑰喂水。吃饱了就停,不够就继续,确保灌溉精准可控。

未被吸收的肥水就回流,再走一遍流程,反正水就在罐子和管子里循环,那些没用的泥沙也会拉到附近的垃圾站进行处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懂,反正我是懂了。就一句话,一顿操作猛如虎下来:

滇池是零污染。

这个园区只是云南花卉产业大盘中的一个点,但它背后是云南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或升级。

云南鲜花在中国已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如果放到国际上呢?那就需要在未来通过现代设施来把自己从大变到强。

不只是云南咖啡可以代表中国,鲜花也是,而且早就是。

1

园区的公告栏上,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昆明鲜源花卉张贴着几张今年1月份的报表,有财务公开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种植户工资表。

工资表上,农户的月工资在3500~4500元之间。

据了解,这个项目涉及晋宁昆阳街道墩子、兴旺2个村委会、3个村民小组、121户300人,采取“1+2+N+X”的模式建设运营。

“1”就是墩子、兴旺两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二为一、抱团发展,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在2022年4月共同成立了鲜源花卉作为建设运营主体,采取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5000万元的方式来建设实施。

“2”就是政企联合发力帮扶。晋宁区农业农村局确权颁证,晋宁区村投公司担保。

“N”就是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进园。412亩土地划分为4个片区,以2.46万元/亩/年的价格对外招租合作社。目前聘请了全国劳模张良,对项目进行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管理。

“X”就是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让退出低端大棚的农户,既当主人又当工人。

这是一条新路子。

几年前,省领导对这条新路子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控制滇池的面源污染;二是让老百姓能够增收;三是模式可复制,也就是投资成本不能过高,9大高原湖泊流域都可以采用。

财哥查了查,在云南2023年2月12日发布的《云南省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里,也明确提到,以滇池流域为重点,实施设施化提升三年行动,推动传统种植区转型升级。

后来工作组找到了现在这块地,专业方面,同步引入了云南现代设施龙头企业涵乾农科。当时,涵乾刚好做完云天化花匠铺1450亩的现代设施项目,积累了大园区的开发、种植、设计、建造经验。

涵乾承接之后,采用了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垫付部分资金的模式来搞。涵乾从2017年开始涉足鲜花无土栽培这个领域,到目前已有晋宁、姚安、泸西3个鲜切花基地,昆明北市区和文山2个蝴蝶兰基地,昌宁1个蔬菜基地。

陈洪伟是涵乾农科副总经理,也是晋宁项目的亲历者。

他告诉我,园区里有三个生产主体。第一个就是张良,负责A区,用他的标准来生产;第二个是来务工的村民,每年的收入来自于工资和地租的分红收益;第三个是承包户。如果觉得自己行,就2~3户村民承包一个大棚,一个大棚是18亩的净种植面积,差不多每亩地每年有3~6万的净收益。按均值4万一亩来算,18亩算下来:

三家人分,也很香了。

农户只管种好花,其他都不用操心。以销售为例,包花结束之后,就全部用“张良花卉”这个品牌统一销售。

而张良有自己的固有渠道,比如永辉、Ole'、山姆、盒马,还有就是去斗南国际花拍中心,“像这种品级的花进花拍,一定销得出去,而老百姓在低效棚里面种的就不一定了,而且利润没这么高。”

在包花车间,他向我解释了为什么无土栽培的花品质好。一是花瓣上没有尘土且病虫害少,温室大棚避免了被外部病菌感染的可能;二是花头的匀称度,即大小和色泽几乎一致,这就是水肥灌溉技术可以实现的标准化。

园区里种的全是玫瑰,有5~6个品种,都是主流品种。之所以不种小众品种,是担心万一市场端消化不了,大型园区这么大的量就不好处理。而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还是龙头企业对市场的判断,依据则来自于订单和渠道的反馈。

玫瑰也是晋宁花卉产业的主角。相比这里的另一个产业——多肉而言,玫瑰明显经济价值更高。

多肉在品种保护上没有玫瑰做得好。玫瑰种苗基本掌握在官方或几家核心公司手里,散户很难自己去扩繁。而多肉几乎没有门槛,很容易被复制。只要找个盆插进去,就可以长出一大片:

所以很难做出高产值。

尽管前几年短视频让多肉红过一头,但还是没能改变这一点。因此像锦苑花卉、花当家,包括涵乾旗下的智卉园艺,多数都以玫瑰为主。

项目当然是赚钱的,要不然地租不会这么贵。据陈洪伟介绍,晋宁区不少大棚的地租是15000~20000元/亩/年,而这个园区对村集体内部招租都是24600元,外部企业进来的租金更高。

就拿近年崛起的新秀姚安来比,包括8000~11000元的清偿费用在内,姚安一亩地的成本大概在1.4万元。但在晋宁,一亩地的清偿费用通常3万起,加上地租5000~8000元,成本显然高出很多。呈贡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地价贵的原因除了越来越凸显的人地矛盾外,还有很多人看到了这个领域存在的机遇。

另外一位朋友告诉我,目前在晋宁这一片,国企之中,只有云天化下场做种植,其他的两三家都以展示为主。但更多的央国企准备入行,包括一些民营矿老板,尤其是在今年3月“两新”政策将设施农业纳入支持范围后。甚至有地方国资希望,就按晋宁这个园区的模式抄份作业。

只是和花卉行业的民企不一样,央国企主要做投资方,一般不会轻易做运营方,因为这个行业的门槛不低。

首先是土地问题,先不说相关政策限制,就算找到合适的地,都是门技术。不懂行的,很容易交学费;其次是人的问题,从选品到种植再到销售,都需要组建团队,成本高昂,也快不起来;第三就是销售端了,一个新手怎么去和在行业浸淫多年的龙头企业拼,龙头企业有自有渠道,且懂各种门道:

所以只能找他们一起玩。

2

晋宁和呈贡的地价,以及相关土地政策的限制,驱使着不少企业开始往成本更低的滇中地区走,比如玉溪、曲靖和楚雄。

这里就要科普一下云南的鲜花产业布局了。

昆明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还是全国的老大。2024年底,昆明花卉园艺总面积39.47万亩,鲜切花产量116.03亿枝,约占全省的56%,全产业链产值455.85亿元。主要有几个产区,晋宁、嵩明、石林、宜良和安宁。

在这里面,晋宁是全省最大的鲜切花产区,嵩明是全球最大的大花惠兰生产基地,宜良是全国最大的三角梅产销中心。

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昆明连续多年都是遥遥领先。前者约占全省的20%,是第二名玉溪10.83亩的3倍多;产量是第二名曲靖(超10亿枝鲜切花产量)的10倍多。产值就更不说了。

除了昆明,还有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文山、丽江、大理、保山等州市作为重点产区。

曲靖主要在马龙、陆良、会泽,玉溪主要在红塔区、江川、通海,楚雄主要在姚安和禄丰,红河主要在开远、弥勒、泸西,文山主要在丘北、砚山,丽江主要在古城区和玉龙,大理主要在大理市、鹤庆和洱源,保山主要在隆阳区、龙陵和腾冲,德宏和迪庆也都有。

而且每个产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不是想种啥就种啥。

总的来看,滇中五州市加丽江,主攻鲜切花;盆花产业带,则由滇中五州市和保山、大理、德宏、迪庆构成;加工产业带,则是昆明、曲靖、保山、红河、文山、大理、丽江来主打。

陈洪伟说,这由每个产区的自然环境所决定,比如玫瑰对光照要求非常高,就适合在晋宁、玉溪这种全天无雾的地方种,而药用花更适宜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地区种植。

是它们,对的,是它们托起了整个云南在全国和全球花卉产业中的地位。

中国的花卉主产区主要有7个,云南排第一,后面依次是江苏、浙江、四川、河南、山东、福建。全球约1/3的商业观赏花卉来自云南,主要优势品类为玫瑰、康乃馨、百合、洋桔梗、非洲菊、绣球。也因此,云南与南美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非洲的肯尼亚,并称为世界三大花卉产区:

中国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

不过,大,并不代表强。

AIPH与Union Fleurs发布的2024国际花卉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观赏苗木、切花与盆栽植物生产面积分别占全球的72.1%、25.5%,但二者的单位面积产值只有荷兰的5%、20%。

先看进出口的情况。

云南的出口规模常年大于进口规模。进口的主要是种子,主要来自荷兰和日本;出口的是成花,主要销往越南、泰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

但出口的成色就要再细看。陈洪伟告诉我,目前中国鲜花的出口量不算大,以前日韩地区多是舍近求远跟肯尼亚、厄瓜多尔买,去年我国对日的出口量才做到2亿多支玫瑰的水平,这已经是历史最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国内设施化水平提高后,品质也提高,自然吸引外商。

据昆明海关统计,去年云南鲜切花的出口值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34.2%。但在2023年,全球鲜切花贸易额就达到1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排名前五的是占46.8%的荷兰、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中国排第8: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云南远岸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骐隆告诉我,为了保证时效,鲜花和航空是强粘性的关系,那么对航运费就高度敏感。除了政府补贴要落实外,运费的稳定也很关键。

有肯尼亚的客户告诉他,从肯尼亚到中东,每公斤1.5美元的运费,很多年都没变过,这是人家的竞争力之一。而中国航运费不够稳定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条是鲜花会经常和其他如电子产品、芯片等大宗商品抢班机,只有等他们停运的时候,鲜花运送成本才会更低。

因此,物流时效是鲜花出口最大的痛点之一。

另一个痛点来自种植端。

陈洪伟告诉我,凡是现代设施比较成熟的地区,鲜花的品质和出口额都比较高。反观云南,我们所参观的这个大棚,目前能达到全球最先进国家五六年前的水平。

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不少智能化系统和硬件的核心技术,主要由国外公司在掌握,从水肥系统到滴箭滴头这些小部件,不少都来自以色列和荷兰等国。也不是没尝试过国产替代,但实际使用下来,还是不如国外的稳定可靠,但国内也正在迅速缩小差距。

可以说,现代设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产的利润,利润则来自品质:

品质又来自于工业化水平。

品质差别在哪里?

首先是一致性的问题。比如花头的匀称度、色泽度跟开放度,枝条的整齐度和花瓣的干净度都要一致。而在小农经济时代,散户种植的品质完全不可控,还在大家心里形成一种认知:云南花卉时好时坏。

其次是瓶插时间,也跟生产技术有很大关系。昆明的花卉在本地的瓶插期可能有15天,但去到北京、上海可能就只有7~10天。但肯尼亚跟厄瓜多尔,它的瓶插期可能平均都是15天,甚至20天。

就这个品质保证,你买花就不会担心集装箱运过来后,花会出问题。所以,品质的恒定性非常关键。

不限于此,种种因素都决定了云南花卉的卖价,也不如上述国家高。

而另一个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问题是:目前云南花卉产业里,散户化种植特征明显。

据“农小蜂”统计,截至2023年8月11日,云南省约有10.6万家花卉种植企业,从分布看,最多的是昆明,然后是玉溪和曲靖。

但都以小微企业为主。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的企业最多,有72188家:

占总数的67.85%。

云南花卉要走向工业化时代,肯定不会再是这个格局。

3

3月底的一天,涵乾农科董事长金晓伟刚在阳宗海那边考察完,就赶来和我见面。如果条件成熟,他就准备把晋宁园区的模式复制过去。

以前大家还对政策有所顾虑,但在情势明朗之后,九大湖泊周边都陆续开始了现代设施农业。涵乾也打出了样板。

他告诉我,云南的现代设施农业真是大有可为。整体来看,这个行业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2017年以前,都属于萌芽期,前后大概有20几年。这个阶段最大的特征是,从业者少,且没有标准,整体比较混乱,没有成熟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挣到钱的企业也不多。

2017年之后,随着爱必达为代表的企业涉足现代设施农业中的盆栽小玫瑰后,行业开始进入成长期,到现在也就8年时间。但这个阶段也是成长最快的时间段,每一两年都有一个增长,而且是倍数级的增长,尤其是最近两年中央发声后:

行业进入了一个大风口。

不过,大众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依然不够,以为铺点膜、建个大棚、焊个钢门窗就叫现代设施农业了,还认为大棚种植都是以前那种大水大肥、高农药的做法。

朋友,这是个连跑龙套都要很专业的行当。它是一个遇强则强的行业。

一是品类越高级,越离不开它,比如蓝莓就最典型;二是光热资源条件优秀的地区,越适合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陈洪伟说,从生产技术来讲,只要你用设施了,想在哪里种都可以,只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在江苏、福建、山东种花的投入肯定更高,就远不如来云南投产。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姚安现在是全省现代设施普及率最高的县,新建园区几乎都是采用高标准种植的无土栽培技术。

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案例。

在涵乾2018年3月进去之前,姚安只有两片玫瑰基地,还都是地栽的,不是按支卖:

是拖拉机拖出来称斤卖的那种。

以涵乾旗下智卉园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种植团队进去后,整个园区的花卉产值、效能、品质,都已到行业领先的地位。

陈洪伟说,之所以选择姚安,有几个因素。

第一点是区位优势、光热条件,后者非常适宜玫瑰花的生长;第二点是县里有魄力,举全县之力推动现代花卉产业发展。

县里直接投建现代化设施,让企业拎包入住。企业提生产标准,县里按企业要求建,然后谈好几个模式,哪种都可以,只要能联农带农。在引资的具体动作上,先是引入像涵乾、云秀这样的链主企业去落户,后面一户一户的企业就来了,“以前哪里听说过姚安搞无土栽培花卉”。

现代设施农业带来的好处是多重的。

它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特质,可以违背四时时令,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来调控农作物的品质、产量跟时间,做到了可控农业的第一步——生产可控。在市场端,它也避免了“赚钱一窝蜂上,最后一起抹脖子”的局面,因为它的整体投资额较大,散户根本玩不了,鲜花就如此。

再一个,花卉是典型的改善型消费品,对品质要求自然更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优质高端花卉还是依赖于进口,从种苗到成品都有。而云南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生产出很高品质的花卉,现代设施的普及率不够高是核心原因。

云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90万亩左右,但高标准设施栽培的花卉种植面积才3万亩左右,就算拿昆明鲜切花的39.5万亩来说:

现代设施的占比也才约8%。

据涵乾的测算,云南花卉产业应该有10万亩左右才算科学。若按每亩投资30万,那么这个板块就有300亿左右的产值。蔬菜呢?大概会在60~100万亩,按最低的60万亩算,平均25万一亩的投资,那也将近是1500亿的产值,还不算水果、中药材等等。

所以,云南现代设施农业这个赛道的产值,应该会超过2000亿以上的规模。

金晓伟告诉我,这里还要厘清一件事,并非所有的农业都需要搞现代设施——它主要集中在精品的、可控的、高标准的这部分,能占到整个耕种面积的5%左右就很不错了。像种粮食、露天蔬菜和部分水果,就没必要。

下一个问题来了:搞现代设施农业,到底能赚多少钱?

金晓伟以鲜切玫瑰花为例,现在一亩地的投资约在30万左右,加上外围的三通一平,总共32万左右。

玫瑰花又有高产和低产品种之分,高产的雪山系列和洛神,一亩产量分别约在16万支、18~19万支,低产的卡布奇诺在10~12万支。按平均亩产15万支、2024年单支均价1.13元算,一亩地的收入约17万元,但总成本在11万左右。也就是说,每亩平均利润在5万左右:

大概6年就能收回成本。

这是一个可以媲美蓝莓的利润,只是回本期更长,蓝莓只需要1~1.5年。

在金晓伟眼里,蓝莓曾经也是高投入,但现在小了很多。涵乾可以做到一亩蓝莓3.5万元的投入,实现拎包入住,利润可以做到单亩7万左右。也能做到和进口品种的品质一样,搞的就是国产替代。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从事现代设施种植的花卉企业,应该已超过200家以上。但金晓伟认为,行业还是很有机会。

首先,这是一个大资金才能玩的行业,毕竟一亩地要投入30万左右;其次,存量土地有限,但只是稀缺,不是没有,大规模的投资和扩张变得不太可能;三是花卉的消费需求旺盛。

另外,还有一个点不能忽视。就是现在的大部分花农渐入暮年,农二代很多人都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那就给专业运营公司留下大把空间。

什么叫新质生产力:

这不就是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