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山西太原虞弘墓的发现开始说起。虞弘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南北朝时期。而这个名字,不用问,你肯定没有从历史书中听说过。因为直到这个墓出土之前,我们的历史文献里面压根没有记载这个人。但是这个墓出土之后,我们才惊呼: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史书上居然没有只言片语。那么这位虞弘到底厉害在哪呢?以前有句老话夸神童,叫做“甘罗十二拜宰相,周瑜七岁调令兵”,你很可能听说过相关的故事。《史记》里面记载,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促成赵秦联盟攻燕,被秦始皇拜为上卿。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位虞弘呢,他是十三岁就做了柔然国的外交官,出使波斯和吐谷浑。因为这是根据他本人墓志铭的记载,所以可靠程度要比甘罗拜相的故事还高一些。他一生可以说相当波澜壮阔,先后任职于柔然、北齐、北周和隋朝,前后侍奉过十一任君主,先做外交官,后来又做都督、刺史、将军,光看级别要比甘罗高很多了。但是听到这,你可能马上就有一个疑问:这么天才的神童,怎么在史书上完全没有留下姓名呢?

这其实是个开放问题,谁也没有板上钉钉的答案。但是我在跟朋友们讨论这个话题时,大概可以听到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说的是,这足可以看出人要想在历史上留名有多难了。你看,这么一个十三岁就当外交官的天才,经历这么多次朝代变迁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其本身是非常有能力的了。然而要不是他自己的墓志铭出土,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可见像他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不计其数。正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可实际上没有什么独到之处,所以最终才湮没在史料里。而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其实个个都比我们想象得厉害几十上百倍。要是没有过人之处,根本不可能被史书记住。



这种意见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可熟悉史料的朋友们就会知道,其实历史上什么样的人能留下名字,什么样的人留不下来,这是很随机的事情,并不是说有能力的人一定会留名,没能力的人一定留不下来。你比如说,明朝皇帝嘉靖有一次差点被宫女用绳子勒死,涉案宫女的姓名在史书上是留下了的,可你说她们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未必。再比如说,2022年一个叫做山上彻也的普通人刺杀了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个人的名字肯定会上史书,可你要说他的能力比十三岁就做外交官的虞弘强,那也不至于。历史不是一张有标准答案的考卷,谁得分高谁就会青史留名。历史经常随机、混沌、瞬息万变而无法预料,我们不能用做题家的思维来理解这一切。所以,我个人其实比较赞同第二种解释:这个虞弘之所以没有在史册上留下名字,很可能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史册本身也是人写的,写史的人本身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滤镜,有自己的筛选机制。尤其中国史书的写作者经常是儒家士大夫,他们擅长的是四书五经,而不擅长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他们不太懂武器装备和行军打仗,所以中国传统军事史主要其实是政治史,而关于军事的记载有很多不可信;他们也不太懂经商和贸易,所以古代华人参与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的史料在中国典籍里非常少;他们也不太懂科学和技术,所以很多技术史的记录也是有问题的。

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比传统历史记载丰富十倍、精彩十倍的故事,但是因为记录史料的人没有相关知识背景,所以这些记忆有时只在史册上留下一两句,有时则完全被遗忘了。虞弘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种情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