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放心,这次同学聚会,我绝对不会买单的。”王铭信誓旦旦地对妻子说。
"得了吧,你每次都这么说。"小雨翻了个白眼,"要是这次又请客,你就睡书房去。"
"真的,这次我保证,大家AA,我绝对不请客。"
01、
"高中同学聚会,谁来?"
沉寂三年的班级群突然爆炸,消息刷得飞快。
王铭看着手机犹豫不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这些年他早就习惯了躲着这些老同学。找工作的,借钱的,拉投资的,各种理由层出不穷。他实在不想再陷入这种尴尬。
正准备编个理由推掉,发小陈明发来私信:"这次不一样,有人请客,你放心来。"
"不是钱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能来几个人,大家都忙。"王铭试图婉拒。
可陈明就是不接这个梗,软磨硬泡非要他来。想着十几年的交情,王铭最后还是答应了。反正也不差这顿饭钱。
当晚,妻子小雨听说这事,立刻警觉:"你可别又心软。记得上次大学同学聚会,别人说两句你就主动买单,最后花了三万多。这种事我都数不清多少回了。"
"这次肯定不会,我学聪明了。"王铭信誓旦旦,"大不了我就说没带卡。"
"得了吧,你每次都这么说。"小雨翻了个白眼,"要是这次又请客,你就睡书房去。"
"真的,这次我保证,大家AA均摊,绝对不请客。"
02、
"聚会的潜台词,绝对不是表面上嘘寒问暖那么简单。"
这是王铭多年商场沉浮后最深的感悟。
尤其是这种阔别重逢的场合,表面上是叙旧,背后免不了有人打着各自的算盘。有些人可能是想借机拓展人脉,也有人可能想为事业找个突破口。
包厢就订在香格里拉,王铭看着电梯里的楼层按键,暗自咋舌。平时谈项目他都不会选这么高调的地方。
"今天来了多少人?"走进包间的王铭扫了一眼,十三四个人左右。
酒过三巡,不少人开始热络地叫起"王总"。这称呼让王铭有些不自在,总觉得不如当年"老王"来得顺耳。
"王总现在可是咱们这混得最好的了。"班长杨东举杯,"不过马总、孙总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
"哪里哪里,我这点成绩不值一提。"其他人纷纷谦虚。
看着大家你来我往的客套,王铭心里明镜似的。这种假意奉承背后,往往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
他选择了最稳妥的应对方式:保持微笑,说话模糊。谁找他攀谈,他就顺着对方说两句,然后很快把话题转向别人。
这种场合最考验情商,既不能得罪人,也不能给人希望。王铭深谙其道:不明确拒绝,也不轻易承诺,让对方自己去揣摩。
正当他觉得应对自如时,服务员推进来一个特大号的龙虾。王铭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一眼就认出这是澳洲大龙虾,价格可是不便宜。看着这阵仗,他不禁为买单的人捏了把汗。
人在社会上混,最怕的不是明枪,而是这种看似寻常的饭局暗箭。
经验告诉他,这顿饭背后的问题可能远比这只龙虾复杂得多。
03、
饭局进入尾声,王铭正准备找借口开溜,服务员递来了让整桌人都陷入尴尬的账单。
"这边催着结账了。"有人小声提醒。
十几双眼睛不约而同地飘向王铭,空气仿佛凝固了……
无奈之下,王铭站起身,朝收银台走去。
"您好,一共是26800元。"
刷完卡的那一刻,王铭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
这顿饭,算是彻底看清了某些人的嘴脸。既然有人把他当提款机,那后面的合作怕是不用再谈了。
几个同学看他回来,还不忘假惺惺地恭维:"王总出手就是大方。"
王铭放下酒杯,环顾一圈。他的目光从每个人脸上扫过,最后停在班长杨东脸上。
刚才还觉得这些人可怜,现在却只剩下讽刺。
他缓缓开口,说出的一番话,让在座的人都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