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突然给出了一个“惊天宣言”——要把中国企业岚桥集团握着的达尔文港“收入囊中”。
若当真赢得5月3日的大选,这位总理就要兑现誓言,誓言背后还夹杂着反对党领袖达顿的“武力收回”声调。
这座2015年以5.06亿澳元签署99年租约的港口,为何在仅仅过去10年的光景里,从“合作标杆”变成澳政坛的“香饽饽”?
天价违约金、动辄触动中美博弈的微妙位置,加上澳国内媒体“安全焦虑”的渲染,将这场选前大戏推向了高潮。
达尔文港还能在国际仲裁、舆论对决以及地缘角力中全身而退吗?还是最终沦为选票撬动的棋子?
一、达尔文港
2015年岚桥集团与北领地政府一拍即合,花了5.06亿澳元获得港口99年运营权限,还拿下了80%的土地所有权。
起初北领地政府把这称为“互利共赢的里程碑”,寄望借助中国资本将当地的天然气、矿产乃至游客生意搞得红红火火。
彼时中澳关系正值相对融洽阶段,没人会想到,十年后租约居然成了“烫手山芋”。
更让人咋舌的是达尔文港的战略位置:
它处在澳大利亚最北端,紧挨印太要冲,距离南海约2500多公里,且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此进行轮驻演练,未来还计划在当地建3亿升航空燃料储存设施。
美国第七舰队对这块地也“虎视眈眈”,把它当作后勤补给要塞。
岚桥接手初期,澳政府模棱两可,既想吸纳外来投资,又对“潜在安全风波”心存忐忑。
到2025年,阿尔巴尼斯和达顿几乎异口同声地要“终止租约”,可见这场刀光剑影早已在暗流中酝酿。
政策转向表面看是“维护国安”,其实也有浓厚的选举味道。
4月初的民调显示,联盟党支持率微幅领先工党,澳选民对中国崛起及外资收购的担忧,被反复拿到麦克风前炒作。
当选民议题从房价、移民变幻到“国防安全”,政客们收获的票仓似乎更多。
达顿还火上浇油,宣称“不排除武力收回”,引起华人社区强烈反感。
岚桥集团则坚称不会配合“贱卖”,并邀请国际仲裁机构介入。
站在澳方和美方的关系上看,这何尝不是一次“韧性考验”:既要享中国经贸红利,又不能得罪美国的印太布局。
二、政治强权为何纠缠?
按2015年的租约条款,如果澳方单方面撕毁合作,需要支付合同金额的300%作为违约金,折合约15.18亿澳元(折合人民币约29亿元)。
这笔“巨款”不是虚设,更包括了对中方已投建的码头、物流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折旧补偿。
如果澳政府真的挥刀硬来,这些资产要不要拆?拆除费用谁来埋单?由此引发的连锁诉讼和国际争端恐怕也是天文数字。
中国方面显然不打算和稀泥。
根据澳媒透露,中国已在2025年头两个月冻结了澳本土23个基建项目,涉及147亿美元融资,并在附近海域部署了055型驱逐舰做出“威慑”。
当然,这些动作有多少是外交施压,多少是实质性策略外溢?外界众说纷纭。
不过,万一澳方真要强推收回,可能面临中国的官方反制。
毕竟《海外投资保护法》草案已经在加速酝酿,要纳入“政治风险保险”及相关条款,让那些在外建设的中企有更坚实的后盾。
可从国际法角度看,“国家安全”有时是一把灵活的“挡箭牌”。
政府若想收回民营外企资产,需要证明存在“直接且紧迫的国防威胁”。
但到目前为止,澳政府只是喊话,说港口可能被“监听或监视”,并未拿出翔实证据。
回顾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处理的一系列案例,那些试图动用“国家安全”来剥夺外资权益的政府,很少能全身而退,因举证要求极为苛刻。
三、海外港口投资的环境为何两极化?
要理解达尔文港的戏剧走向,还可以对比一下其他中企港口项目。
最常被引用的,是中远集团经营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自2008年开始相对顺畅的合作,当地就业、税收、经济都飙升了,希腊政府也相当欢迎,这称得上是个“双赢范本”。
比雷埃夫斯的成功让许多欧洲国家看到了中资的潜力,政治上也没有那么多安全疑虑。
而达尔文则截然相反。
尽管岚桥集团投入了逾10亿澳元升级设施,却屡屡遭遇“安全牌”与舆论围攻,甚至有人抨击港口经营不善、亏损累累,试图在收回时压低赔偿标准。
再看商界大佬李嘉诚,同样在2025年3月宣布出售全球43个港口,却并不包含达尔文港。
有人说他“灵活见机”,有人说他“先下船”,但这对港口争议并无直接帮助。
岚桥拒绝退出,似乎坚信长线收益仍在,更不愿轻言放弃案例价值。
行内人士都知道,中企在海外投资向来重视“项目的战略牌”,达尔文港正是个敏感时刻的标志性样本。
政治生态的差异,决定了投资氛围的截然不同。
像希腊饱受经济危机困扰,急需外资纾困,对中国投资之手表示欢迎;澳大利亚却紧跟美国“印太战略”,对华戒备心上升。
商言商显然不够,“地缘大棋”才是最核心的逻辑。
四、中澳关系从合作互惠到安全泛化,裂痕何时能修?
近几年,中澳之间曾在煤炭、葡萄酒等领域上演互相制裁与反制的戏码。
2024年,中澳签署了新的自贸协定谅解备忘录,本以为能让合作重回正轨,谁料达尔文港一役再度将气氛推入僵局。
阿尔巴尼斯政府把港口议题和自贸协定绑定在一起,无异于在谈判桌上多了一把“随时翻脸”的钥匙。
华人社区被这场政治拉锯推到了风口浪尖。
反对党领袖达顿曾多次发言尖锐,指责中国在南海“动作频频”,扬言“澳军参与对抗”。
近期他稍作软化,但在港口问题上又抛出“武力收回”的惊人论调,让在澳华人普遍担忧“反华情绪将更严重”。
维多利亚州华商会主席亚历山大·林说,达顿这些话无异于火上浇油,原本就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社会撕裂可能变本加厉。
另一方面,中国驻澳使馆多番回应,重申科考船在澳周边海域的活动“合法合规”,并驳斥某些澳媒“间谍船”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中方强调:“请澳方不要疑神疑鬼。”
可当选举周期和地缘张力纠缠时,这番声明恐怕难挡民粹情绪。
政治人物往往喊得旺,选后才开始收拾烂摊子,这几乎成了国际政治舞台的“通用公式”。
五、达尔文港悬而未决,澳政府聚焦大选?
对阿尔巴尼斯来说,“租约终止”的承诺犹如一把双刃剑。
实现了承诺,势必要承担高额赔偿、国际仲裁甚至更深层次的外交后果;若最终食言,势必被反对党批噬“不守信用”。
根据澳媒的选情分析,联盟党与工党的差距仅在2%上下浮动,有效争夺的议题除了房价、疫情后经济恢复,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国防与安全”。
鉴于不少选民把“对华强硬”当成一种所谓“护国气魄”,政客们四处放话也就不足为奇。
而达顿这边也“进可攻退可守”,一方面能用强硬态度拉拢保守票仓,另一方面也保留与中国修复关系的小门,毕竟澳中贸易额在2024年攀升至2800亿澳元,中国还是澳最大贸易伙伴。
如果他上台又继续恶化关系,澳农业、矿业恐怕都要再次撞上关税壁垒,那对本土经济绝不是好消息。
实际上,许多澳洲商界领袖、智库学者都私下表示,撕毁租约只会两败俱伤。
澳大利亚的形象和政府信誉都会在国际市场大打折扣,今后谁还敢跟澳州政府签那些几十年的基建或资源协议?
但这种理性声音,在充斥着“警惕中国威胁”的大选话语场上,或许很难让选民停下脚步仔细倾听。
六、澳洲之困,何以解?
达尔文港事件揭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澳大利亚既要接受美国的印太同盟框架,又难以舍弃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
在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的当下,小国或中型国家要在大国间寻求“平衡”,只能见招拆招。
港口争端像一面照妖镜,将国家安全、选举政治、经贸利益重新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令人纠结又颇具象征意义的“杂糅体”。
华人社区在此间的感受尤为深刻。
一边是希望继续做中澳关系的桥梁,另一边却担心得到的只是更多排斥或者“自证清白”的困难。
2025年4月4日,阿尔巴尼斯在议会里口不择言地嘲讽反对党影子财长患“图雷特综合症”,随即道歉。
虽然这场口水战与达尔文港直接关联不大,但能看出澳政坛的火药味已在集聚。
如今随着5月3日大选的临近,达尔文港这桩焦点合同的去向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中澳谈判能否持续。
如果澳方强行解除,除了现金赔偿,或许还要面对中方更大规模的反制。
若能在法律框架内通过市场化交易达成回购,尚可维持一定合作空间。
不过这些都要看阿尔巴尼斯或达顿谁能笑到最后,谁又愿付出政治代价,做那个打破“战争鼓声”的角色。
结语
达尔文港之争像一面多棱镜,折射了中澳关系从商贸蜜月期走向安全焦虑的关键节点。
一边是巨额赔偿、复杂的国际仲裁与背后的中美地缘博弈,另一边是选民倒逼政客高喊“保卫主权”的选举诉求。
若阿尔巴尼斯政府真要动真格毁约,势必为此付出高昂代价,其中最受伤的恐怕还是澳大利亚自身的政府信用与经济活力。
正如中国驻澳大使肖千所言:“合作应超越零和思维。”
达尔文港的前途,或许将告诉我们一件事——当政治喧嚣淹没了契约与理性,最终埋单的,总会是现实利益和社会信赖。
你又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