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在南粤大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汹涌澎湃,宛如春潮涌动,激荡在广东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也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大事要事。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有效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学校里,孩子们在智能实验室里与虚拟机器人互动,探索未知;课堂上,教师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精准分析学情,因材施教……高瞻远瞩,布局在前。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要求,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坚定的步伐,着力推进和形成具有湾区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
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次勇敢的探索。
优势
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为AI智能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日益融入教育全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共识。
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广东在校生和学校基数大、各类教育需求差异化高,对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广东基础教育在校生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2024年,广东新出生人口达113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广东省外净流入人口保持增长。
发布会上,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人、全国第一,有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2023年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6万所,招生365.1万人,在校生1587.19万人。其中,全省共有普通小学1.07万所,比上年增加76所,增长0.7%;全省共有初中3945所,比上年增加42所,增长1.1%。
此外,2024年,教育部启动国家中小学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广东作为全域应用试点省,目标在2025年底前建设全域智慧教育示范区。对此,广东省专门印发了工作实施方案,正在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省“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各地教育资源平台资源融通。
同样在去年,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市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广东华侨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湛江市第十七中学和清远市华侨中学等6所广东中小学入选。
这充分展现了广东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坚实基础和显著优势,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人工智能产业在南粤大地的蓬勃发展,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创新热土,更是为AI智能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截至2024年9月,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截至2024年8月,广东省大模型累计发布数量为63个,位居全国第二。此外,广东省人工智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国内第一梯队。
智能工厂里机械臂灵活舞动,智慧交通系统精准调控,医疗影像诊断精准高效……这些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恰似肥沃的土壤,为AI智能教育孕育出蓬勃生机。在此背景下,智能辅助提质教育教学,成为广东上下都非常重视的关键环节。
2024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就提到,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其中,在打造智能融合应用新引擎方面,要推广智能助教、智能导学、教育机器人等新型资源开发和应用,通过人机共教、人机共育,助力减负增效,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智能化的评价工具,推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加强虚拟仿真、智能感知等装备配备,提供适应性学习资源和智能学习服务,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校园。
广东,以产业之盛,为AI智能教育铺就了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让智慧的种子在知识的田野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布局
从高标准引领到高质量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不断涌现
也正因为广东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以数字化支撑广东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顶层设计是这场变革的蓝图。2023年,《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7)》的出台,无疑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勾勒出清晰的路径。
《方案》提到,到2025年,初步建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标准体系,基本完成网络和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2027年,基本完善以数据驱动、数智赋能的一体化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充分供给和全省普及应用。
以数字化为抓手整体拉动全省教育教学水平上台阶,广东还在不断发力。今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印发;其中特别强调,要推动教育数字化升级发展。
比如,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推进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建设教育行业云和教育数字化基座,加强教育数据共享和治理,推进教育领域“一网统管”,推进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建设,开展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省级试点工作。
从高标准引领到高质量建设,从高效能供给到高水平创新,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到位,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
教育专网的铺设,让知识的信号无远弗届;教育云平台的搭建,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空;数字校园的建设,让每一所学校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基础设施,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起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宏大建筑。
如今,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不断涌现。在广州市黄埔区,AI+教育的应用让教学模式焕然一新;在深圳市福田区梅山小学,数据驱动的教研生态体系让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江门市蓬江区,AI赋能教学的实践让课堂效率大幅提升……
以黄埔区为例,2022年,教育部资源中心联合黄埔区启动全国首个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三年来,黄埔区以“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全链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师生素养提升”;面向50所中小学分三批组织实施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行动,开展教师培训超1000人次,培育骨干教师300余名,打造典型案例240余个,全区建设30所智能化教育装备标杆学校,形成“1个示范校带动N所成员校”的全域联动模式;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与9家区内教育装备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企业2024年营收总额超350亿元。
广东,以数字之翼,托举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梦想,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期待
广东推出五项举措,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提质、走在前列
可以看出,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有需求、有基础、有优势、有实力。然而,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广东省选择此时推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是基于国家战略导向、技术革命机遇、现实问题破解和教育长远发展需求的多维考量。”林如鹏表示,此次教师素养框架的推出,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广东抢占智能教育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南都记者获悉,广东将采取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等五项举措,推动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提质、走在前列。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指出,此次发布的《课程纲要》以国家文件要求为依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人工教育国内外最新进展以及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具有明确了课程核心素养、学段衔接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实施办法等突出亮点。
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表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框架涵盖“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四大维度,覆盖从技术认知到伦理责任的完整素养链。框架虽主要服务于通用素养培养,但其对核心概念(如数据、算法、算力)、关键技术(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实践能力(如逆向工程设计)的强调,也能为有专业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培养提供早期启蒙。
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的实施,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期待广东能继续以数字之笔,绘就教育的宏伟蓝图。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摄影:南都记者 蔡文茵 罗雪纯
制图:麦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