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室里,经常会看到被母爱吞噬的孩子。很多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一直抓着孩子不放。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妈妈,孩子20多岁了,还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而且妈妈会给孩子提出很多建议,如何交朋友、外面很危险、你要怎样做等。

母亲这样的叮嘱,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作为女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是很重要的功课。问题是当母亲的叮嘱,涉及到方方面面时,它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这个孩子。孩子就变得不敢出门、不敢交朋友、不敢和社会接触,和母亲形成一种很黏连、共生的关系。

这样一个孩子,当她来到咨询室时,一旦我们开始去谈论,她和母亲关系的时候,会发现她没有自己的立场。她总是从母亲的角度上,去解读各种事情,并且会站在母亲的视角上来看待自己。她会很懂事、很理解母亲,但唯独听不到她在自己位置上,为自己发出的声音。

有些来访会在咨询推进的过程中,慢慢地意识到,原来妈妈给她的保护,其实是一层禁锢。她也能慢慢开始意识到,母亲那种温柔的、甚至总要去满足她各种各样需求的一种母爱,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大网。

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母爱就像大海,它能承载着孩子、也能淹没掉孩子。这样的孩子,她往往自理能力较差,但她又是母亲心理上的照顾者。母亲可能会成为她生活上的照顾者,然后两个人紧紧地嵌入到对方的生命当中。



对于这样的个案,一个最大的难关、难题,就在于和母亲的分离,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她要从近乎吞噬性的母爱当中,如何脱离出来。对咨询来讲,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漫长,而且不断地反复。

无论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孩子,就像是骨肉相连,一旦分离,两个人就会承受一种刀割般的疼痛,甚至还要承受一种巨大的孤独和空虚感。对很多人来讲,即使迈出这一步,或者在分离的过程中,很多人会不断地分开、然后再回去、再分、再回去。

对有些来访来讲,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一生。因为母亲不愿意放手,孩子也习惯了和母亲粘连在一起。她的很多独立生存功能,也已经受损。在分离的过程里,母亲可能要承受,她要如何一个人,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生存、生活下去。

在咨询过程里,有些妈妈会把孩子带走,因为她感受到了,好像咨询就是让孩子离开她。对孩子来讲,她还要另外去承担,好像要抛弃妈妈的内疚感。在她内心深处,她觉得好像离开妈妈,就是抛弃妈妈。她在分离的过程中,其实要不断地和自己的内疚感作斗争。

同时,她还要去承担一种巨大孤独感和空虚感,因为两个人这样紧紧地粘连在一起、长在一起。如果分开,她内心好像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能感受到这样巨大的空虚带来的一种孤独、甚至是恐惧感。

这是在咨询当中经常出现的, 但又不太好处理的一种情绪。因为这是分离过程中,这个孩子必然要去承担的情绪,这样的一种疼痛、空虚和孤独。在这个过程里,能坚持下来的孩子并不多。

但坚持下来的这些孩子,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反复的过程,才能慢慢地实现和母亲的分离。这样的疼痛,或者痛苦、孤独和空虚,对一个人来讲,也意味着她在为自己争取个人成长和生存的空间。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只有分离之后,TA才能真正地长成一棵大树,成为自己,而不是被母爱吞噬掉的那个孩子。

(陈珂含老师口述,心小爱编辑整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