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AI教育组合拳
广东发布“2+1”方案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4月10日,省新闻办与省教育厅举行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专家介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情况。
会议指出,广东省坚持“先行先试”理念,按照“目标-路径-工具”思路,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2个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师生素养框架》),“1门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纲要》),“1份应用指南”:《广东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指南》,合称广东省中小学“AI教育211”落地架构。“AI教育211”落地架构从素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平台应用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育与评价提供参考。广东省将通过推出中小学“AI教育211”落地架构,打出一套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素养提升、育人赋能的组合拳。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提到,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在目标导向方面,明确了我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层层递进,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学习。
在内容体系方面,课程内容涵盖了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通过通识课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
在实施路径方面,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在评价标准方面,纲要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林如鹏透露,目前广东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