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传统丧葬文化与现代公共管理间的“矛盾”再次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治理命题。每年清明前后,祭扫风尚与公共政策的互动,都直接映照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如何在尊重传统与保障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水平。本期基层圆桌会,我们就一起聊聊【清明祭扫“难题”,基层该怎么办?】
清明祭扫,管还是放?
在传统的清明习俗中,人们通过焚香烧纸表达对逝者的追思。然而,随着观念变化和公共管理要求的转变,传统丧葬方式与现代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焚烧纸钱的传统习俗与社会治理间的冲突,基层究竟是该管还是该放?
王没事:拉起红线,红线内严管,红线外放。
梓:村民聚集地、山林和农田混合区、非连片的林区应该加强管控,允许烧短香,要求人走前浇灭,在进山口设立焚烧炉,倡导适量烧纸寄托哀思。林区、严管区加强管理,开展普法活动,严禁火源,倡导转变扫墓方式,在进山口安全区域设立焚烧炉,满足群众祭扫需求。
大龙:山区的森林防火比其他地区更加困难,可以加强科技手段,比如依托无人机巡查,监控着火点,同时发挥村社志愿者、党员、村社干部的作用。
星傲寒:既要尊重风俗习惯,又要防止出现火情,平衡点不好找。这就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真正找到这个平衡点,更好服务群众。
览之:村里规划一块有防火员监督的烧纸区域,村民积极配合。不然一方有动作,另一方不改变也白搭。
刘懿:烧祭品需要分区域,公墓安葬的允许,林区安葬的不允许,做到明火不进林区。
潇雨:要在这种矛盾中取得平衡,就要换位思考,说通俗一点就是,你理解我,我也理解你。既不是不要防火,也不是不要祭祖,而是结合兼顾,在祭祖过程中注意防火,在防火工作中要尊重传统习惯。
聚点:堵不如疏,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民众对于追思逝者的需求。比如在祭祀集中的区域,部署应急反应消防队伍短期值班;倡导祭祀携带便携灭火器;提倡和宣传无火祭祀;提倡集中焚烧祭品,在祠堂等公共场所搭建临时集中焚烧场所。要充分发挥基层作用,在新民俗产生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其发展方向,争取培养出多方满意的新民俗。
ziro:在某些地方,即使发生火情的风险极低,也一刀切地阻止群众焚烧纸钱。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只要做好宣传引导,要求其注意用火,一般都是可以避免火灾的,毕竟没有任何人会放任火灾发生。
怡悦:还没到清明,我们这就通知不让烧纸放炮,村、社区老早就开始祭扫防火值班了,都有专人跟着,差不多半个月了吧!
梳理留言发现,个别地方的做法存在强制管理和“一刀切”。比如有的地方以“移风易俗”之名全面禁止焚烧纸钱,却未提供合情合理的替代方案;还有的地方将防火巡查,直接异化为“没收祭品”;不久前,一些地方发布禁止制造与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消息,也引发了热议。
LAVALY:我们这边之前有过强制性取缔,群众意见很大,后来改为公墓划出集中祭祀区,纸钱什么的都在这个区域焚烧,墓前可以摆放鲜花之类的祭祀品。大部分群众都是这样祭祖了,也还有少部分人习惯性在墓前烧纸钱,但也都是等火熄灭了才离开,总体上算是习俗与文明兼顾吧。
花开富贵:基层管理讲究疏堵结合,移风易俗不可一刀切,通过柔性引导群众转变方式,既能达到管理要求,又能获得群众理解和接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fish:之前,街道会在清明节前后在街角放置烧纸专用的文明祭扫桶,大家很自觉地去用那个,只需要工作人员定期清理就可以。放置了大概两年就没人放了,街道工作人员轮流去马路上巡查劝阻,人手不够还要招募临时志愿者,也没人报名。
Wenbo:不能打着移风易俗的借口搞一刀切,粗暴管理,一禁了之,短期来看方便了行政管理,长期来看损失了政策的公信力。
yang~:我认为堵不如疏。墓前烧纸钱为的就是寄托一份哀思,直接一刀切、强行禁止是不可取的,只能让“光明正大”的烧纸钱变成“偷偷摸摸”的游击战,管理起来愈发困难,加重了基层负担。未来还得靠宣传,一方面加大对“引发山火”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宣传,规定什么地方能烧,什么条件下不能烧,只有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这样的情况。
张麟:防火意识要宣传到位,看到一刀切不准烧纸钱的通告,就很反感。我觉得用献花等方式替代是可以接受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是传承下来的传统,转变是不容易的。要加大对引发火灾人员的处罚力度,倒逼着大家加强防火意识,从而过渡到新式清明扫墓的路上。
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对于清明祭扫的管理,也让基层干部感到“烦恼”,一方面要保障公共安全,一方面又要满足群众的情感需求。很多基层干部在此期间加班值守,却依然容易引发“矛盾”。
曾姹妤:清明放假三天,基层干部只休息两天,要值班值守一天。
Vr_Rui:基层人员在看山头、守卡口,每年清明都无休。
方方:清明节期间需要值班和做预案,轮班去山上巡查
雾锁远山:自从到基层工作以来,我已经十几年没有享受过清明节假期了,每年都要防火。
Ivy:我们基层单位清明假期正常上班,去路上看着群众烧纸,三天假就休息一天。
创可贴:县里不让祭祀烧纸,不让卖纸钱,让乡村两级干部看坟头。
若木:清明节只能在岗位上防火,都不能回去上坟。
Ricci:我们地方到现在还是由基层人员去看路口,市民也是牢牢把握我们的下班时间,晚上十一点之后出门烧纸,等于治标不治本。
开心:清明假期三天,因为森林防火,全体年轻男同志不能回家扫墓。
辉太郎:今年清明我们所有乡镇又没放假,就是为了防火。
L:我们这边的公墓都建设了公共焚烧区,大家以前扫墓都在公共焚烧池集中烧纸,很少有人在外面随意焚烧纸钱。但是不记得哪年开始,公共焚烧区全部被封了起来,自此公墓外围到处都有人焚烧纸钱,仅靠社区人员劝阻,一来人员不足,二来容易造成冲突。
D :我是一名乡镇选调生,已经连续防火二十多天了,靠基层这点干部搞人海战术真的是防不胜防。
大约一米九三:很多基层乡镇干部清明假期三天不放假,去有坟头的地方巡逻。
Lucky:只想说基层有的干部真辛苦,为了防火,好几周都没放过假不说,还半夜起来灭火。
王來:要严格落实清明节不能回家的值班、加班人员的调休或补偿。
探路者:我们这也是深山林区,村里乡镇人员很少,一到清明这样的节日,大家伙集中祭祀,基层力量远远不够,白天黑夜连轴转,控制不好上级问责,控制太严引发舆情,稍一疏忽就引发山火,确实很难。
惊梦:作为一名刚经历了4场山火的基层驻村干部,我想说的是,政府并不是不让祭祀,而是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而群众防火意识真的淡薄,今年的春天尤其干燥,很容易毁林烧人,山火扑救尤其困难,并不能像城市一样有那么多消防设施,可以说全靠基层政府组织人力用原始的方式扑火,消耗大量人力财力,建议群众还是以鲜花和挂纸的形式祭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祭扫难题,有解吗?
如何避免清明祭扫管理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何在完善公共管理和保障群众满意度之间达到平衡?读者纷纷介绍了所在地的好经验、好办法。
谷子:我们平山县是国家一级防火重点县,我们乡镇是我们平山重点防火乡镇。我们加大防火宣传,引导群众文明祭祀,进入山场严格遵守封山防火规定;在清明前两周,各检查站给群众准备好花束,用花束置换纸薄;县林业扑火大队、乡里的专业扑火队在清明及前期不间断宣传巡逻巡护。
AlonaLo芦秋秋:我们小区物业在清明时期专门准备个焚烧纸钱的地方,有焚烧桶,旁边也清理了易燃物品。晓之以情,导之以行,大家都愉快。
兴隆: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关于烧纸问题也有专人负责,由于我们属于林区不建议烧,但是如果是重要时节还是可以烧的,向红白理事会报备,防火员跟随,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人性化的,相比前几年的一刀切制度,如今正在逐步完善。
乔长城:建议各村在安全位置统一设置祭奠焚烧池或焚烧炉。
天南地北双飞客:我这里没有一刀切,还是要求扫墓的,除了带香纸烛,还要带上一瓶水,防止火灾。
衡廷:我老家在农村,婆婆的坟在爷爷家旁边,坟前修了个专门烧纸的石笼,在笼子里面烧,周围都是水泥,不会引发火灾。我觉得报备制度挺好的,规定什么时候、在哪里烧,报备后就会格外注意,要等火灭了再走。
唐吉宁:我们社区做得很人性化。农村年年烧纸祭祀,这是很难直接喊停的,社区安排人员在防火点值守,同时配备灭火器、登记表,还利用铁桶圈住燃烧物,防止火星飞溅,杜绝了火灾隐患。大家接受度很高,都知道是为了防火,都愿意配合。
苏小染:我认为基层应该要管与放相结合,管之有度,放之有度。一是加强文明祭扫的宣传力度,倡导群众用鲜花代替纸片,使用电子炮竹代替传统炮竹,提高人们对防火的重要认识。二是合理监管有关出售殡葬用品的商户,提倡出售电子祭扫用品。三是在灵堂周边,设立纸钱炮竹的燃放点,储备好防火物资,安排专人监看纸钱燃烧,防止引起火灾!
谢震邦:基层干部要坚持“放管结合”,找到二者交融点。要立足时代发展特点,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大力宣传“文明祭扫”对社会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设“数字陵园”,推动“数字祭扫”。同时,可以划分祭扫区域,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开放祭扫,并且安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废物,实行有效监控,对于恶意祭扫行为进行规范教育,让清明更加“清明”。
谈谈说
尽管“无烟祭扫”已倡导多年,但每逢清明,焚烧纸钱、香烛的传统祭扫方式依然普遍。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文化心理的深层阻力,也有政策执行中的现实困境。想要让文明祭扫真正从倡导走向落地,需要更多“过渡期”和“软着陆”。
无烟祭扫难以全面推行的难点,本质是文化变迁的渐进性。政策不能仅靠“破旧”,更需“立新”。当前,在推进文明祭扫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禁了之”“以罚代管”等简单化做法,不仅难以取得实效,还可能引发群众抵触情绪。只有提供情感价值相当、操作便利的替代方案,并给予社会足够的适应期,文明祭扫才能从“提倡”变为“习惯”。
同时,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基层干部的痛点和难点。不能一味地将压力传导到基层,更不能因为群众存在明火祭扫行为,就直接问责基层。对于清明祭扫的治理要兼顾“破”与“立”,这并不是要彻底消灭传统,而是要让传统在创新中温和转型。在这个观念转变的渐进期,我们需要给群众调整的时间和办法,更要给基层倡导和管理的弹性空间。
移风易俗重在潜移默化,只有尊重传统、顺应民意、循序渐进,文明祭扫才能真正从政府倡导转变为社会自觉。
你还有什么想讨论的话题
你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线索
可通过邮箱投稿
bytjcyzh@163.com
我们等你来谈~
来源:半月谈
策划:秦黛新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