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把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作为重要任务。这是贯彻落实“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具体部署,既符合当前“三农”发展实际,又富有前瞻性引领性长远性,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深入领会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规划》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就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作出部署安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要瞄准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把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农业强国,不能淡漠农村,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两促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提高农业强国建设的成色和质量。这是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顺应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赓续农耕文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二、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近十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50万公里,农民群众“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行政村通5G比例90%以上,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4%,信息技术融入乡村百姓生活。农村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农村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优师计划”等深入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基本消除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农民人情支出得到减轻。连续成功举办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启动实施,累计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10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村跑、村舞、村BA等“村字号”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乡村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乡村治理不断深化。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持续整顿提升,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广泛推广,平安乡村和法治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乡村建设大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备了更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和条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人居环境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要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条件。


三、《规划》立足实际,对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质量推进”体现在全方位、多层次、各领域的系统发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和睦安宁、乡风民风家风守望相助的整体提升。《规划》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一)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实事要事,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一是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求好不求快,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愿改尽改,新改厕所逐步入院入室。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有条件的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实现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二是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覆盖广泛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稳定安全的农村供水设施、多元互补的乡村能源体系、顺应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乡村建设项目库制度,推动各类项目协调布局、逐村推进。三是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足不出村就能方便可及地获得基本养老服务。

(二)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弘扬敦亲睦民、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二是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解决机制。加强农村应急管理、交通消防安全体系建设。三是促进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县级统筹协调,推动乡镇扩权赋能,优化村级组织运行,提升组织和服务农民能力。推进“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深入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


(三)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首先是树德正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培养新时代农民。其次是文明乡风。强化道德教化和激励约束,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不懈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再次是繁荣文化。树牢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理念,既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让优秀农耕文化真正“活起来”;又要坚持农民唱主角,举办大地流彩“村字号”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增加更多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和谐共生、和睦相处、和而不同的乡村文化内涵。

作者: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张辉

图片:新华社

监制:顾江冰 编辑:何沁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