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大趋势下,车规芯片成为了汽车的 “数字心脏”,深刻影响着汽车的性能与功能,越来越重要。

然而虽然都是芯片,但是车规芯片和大家熟悉的普通(消费级)芯片因应用场景不同有诸多显著区别,本文将深入探讨车规芯片的概念,并将其与普通芯片进行对比,剖析二者的区别。

二、车规芯片的定义

车规芯片,全称汽车级芯片,是指符合汽车行业标准,用于汽车电子系统的半导体芯片,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计算芯片,承担着处理大量数据的重任,例如自动驾驶芯片要对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决策。第二类是功率芯片,负责控制汽车中的电力传输与转换,像电动车的逆变器芯片,决定了电能从电池到电机的转换效率。第三类是传感器芯片,用于感知汽车的各种物理状态,如胎压传感器芯片可以实时监测轮胎气压,保障行车安全。

三、车规芯片的重要意义

车规芯片在汽车产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传统燃油汽车里,芯片主要应用于发动机控制单元、防抱死制动系统等,优化汽车性能,提升驾驶安全性。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芯片的作用愈发突出。比如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这项功能高度依赖高性能的车规芯片,需要实时对路况进行精确分析,从而实现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除此之外,车规芯片还是汽车网联化的核心,通过芯片,汽车能够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为用户带来远程控制、实时导航等便捷的智能服务。

四、车规芯片的特点

相比普通消费级芯片,车规芯片的实际工作环境更加苛刻,对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 工作温度与环境适应性

普通消费级芯片通常设计用于室内环境,工作温度范围一般在 0℃至 70℃之间。然而,汽车的工作环境极其复杂,车规芯片必须要能够在- 40℃至150℃的极端温度下稳定运行。



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冬季,汽车启动时芯片需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在炎热的夏季,发动机舱内温度极高,芯片也不能出现故障。此外,车规芯片还要承受强烈的振动、冲击以及潮湿、灰尘等恶劣环境的考验,相比之下,普通消费级芯片对这些环境因素的耐受能力则低得多。

2. 可靠性、安全性与容错机制

汽车关乎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车规芯片必须具备极高的安全性。例如,功能安全标准 ISO 26262 对车规芯片的设计与生产提出了严格的流程要求,芯片需具备多重冗余设计和故障检测机制。



当芯片某个部分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迅速切换到备用模块,以确保汽车关键功能不受影响。而普通消费级芯片虽然也会考虑一定的安全性,但远不及车规芯片在这方面的严格程度。

五、设计与制造思路的不同

1、设计理念

普通芯片追求高性能与低功耗,以满足手机、电脑等设备对速度和续航的要求。例如,手机芯片需要不断提升运算速度,优化图形处理能力,以支持高清游戏和复杂的多媒体应用。

而车规芯片的设计更侧重于稳定性和可靠性,运算速度并非首要考量。在自动驾驶芯片的设计中,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远比单纯追求高运算速度更重要。



2、制造工艺与测试流程

普通芯片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和集成度,往往采用先进的制程工艺,如 5 纳米甚至 3 纳米制程。这些先进制程能够在更小的芯片面积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提升芯片性能。车规芯片由于更注重稳定性,对制程工艺的要求相对宽松,常用16纳米至28纳米制程。

此外,车规芯片的测试流程极为严格,除了常规的功能测试外,还需进行多项可靠性测试,如高温老化测试、温度循环测试等,以确保芯片质量,相比之下,普通芯片的测试流程则相对简单。



六、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车规芯片与普通芯片因应用场景的差异,在性能、设计、制造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普通消费级芯片对性能、功耗和制程更加敏感,通常尽量采用最先进的制造工艺,而车规芯片对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更加敏感,对制造工艺不敏感,通常会选择采用性价比最高最成熟的工艺节点制造。

尽管车规芯片与普通芯片仍将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可能会相互借鉴,例如普通芯片的先进制程工艺或许能为车规芯片带来新的发展思路,而车规芯片的高可靠性设计也可能对普通芯片产生启发,推动整个芯片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