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是个小心谨慎又耐心的人,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不小心“放火”烧了山。
这不,清明来了,我那已经死去的“烧山”记忆又回来啪啪打脸了!
大家当看故事,避坑吧~
清明小长假,牛马打工人们开心的想着放假了,但我却没法贪图这个假期,得回家祭祖。
在我们农村老家这边,依然沿袭了清明祭祖的习俗。
今年倒春寒来得晚,上周的“满30减15”大降温,让清明祭祖危险系数减少不少。
但19年的清明节却不是今年这种天儿。
气温很高,达到30℃以上,已经有了夏日的炎热感,完全感受不到春日的气息。
家里几个小辈提着香烛纸钱鞭炮,跟着老舅的蹒跚步,慢慢向外公的墓地靠近。
家乡的山不高,一般也就百来米。外公的坟在半山腰上。
和全国所有的农村一样,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都是些老人、儿童。
没有人种庄稼,所以很多土地都荒废了,特别是在山上的土地。
外公埋的那座山,远远看,就是一座荒山。
当我们穿过长满杂草的小路,用手拨开挡路的树枝,到达墓地已经是20分钟之后了。
过年家里人清扫过的坟,不过几个月,这时候依然长满了杂草。
老舅从背篓里拿出镰刀来,让我们割掉长得高的杂草,再把坟周围的杂草也清理一番,便点上烛,烧上纸,燃上香,最后点上鞭炮就等着磕头了。
日头太晒,我们就站在一边的竹林荫凉下躲太阳,一阵风吹来,把身上的热度暂时降低了几度,但马上又热上几度。
这阵妖风把燃得正起劲儿的纸钱,吹到了旁边的杂草地儿,就像一点火星子掉在铺满油的地面,一瞬间就燃了起来。
“燃起来了!燃起来了!”表弟说着就拿起一根干树枝去拍打燃起来的杂草。
拿着片树叶当扇子扇的我,闻声也丢掉树叶,看了看火势和周围,赶紧折有绿叶的树枝,想去灭火。
但不知道是不是有点着急了,折了几根树枝,一根都没折下来。
眼看着火势越来越大,腿脚不好的舅舅说:“不得行!赶紧去找家伙装水来灭才行!不然山都得烧了!”
我们几个年轻人就一路跑到山下一处房屋去找桶打水,但没人在家,门也上了锁,只有两个有些破的桶在屋外。没办法,总比没有好!
拿上桶就去鱼塘装水,然后一路跑上山。
那个春天没有下大雨,田里干瘪得都开裂了,只有山脚最低处的一处人家挖的池塘里蓄了水。
我们也不知跑了多少趟,跑不动了就用干树杈打火,换人去提水,休息好了又去提水。
就这样交替着累得快半死的时候,火势终于控制住了。
但还没法坐下休息,还需要一点一点的去检查有没有火星子没有灭掉,可不想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地毯式搜索一遍后,大家累瘫了。全都一屁股坐在地上,抖动着被汗水打湿的衣服,大喘气的,苦笑。
望着被烧得黑乎乎的一大片山头,突然就想起那句“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心里一阵后怕。
休息好后,我们准备回家,但舅舅却执意不走,他说怕还藏着有火星子,他要再看着点。那天到晚上,老舅都还在打手电筒去查看有没有火苗重新燃起来,好在没有。
虽说村里大喇叭天天在劝诫大家“不要在山上燃烧秸秆”、“不要放烟花爆竹”,但在我们老家,过年和清明要让大家用假花放坟头不放鞭炮是不太现实的。谁叫我们那儿有近十家烟花爆竹厂......稍有闲暇,很多人都会去厂里做工,顺便买点鞭炮是很顺手的事。
但这么多年,确实没有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引起过大的火情,所以大家还是喜欢放鞭炮来祭祖。
北方回来的小侄女第一次参加这种祭祖时,问她爸爸:"为什么过年上坟要放鞭炮?”他爸爸想了一会儿没想出好的答案,沉默着思考。
“因为我们得告诉老祖宗们又过一年了!他们在地下,鞭炮声音大,他们才听得见。”我看着小侄女满满的求知欲,想了一下这么回答她。也不知道她满不满意这个答案。
在那次“烧山”之后的每一次祭祖,老舅都会提前准备几根有绿叶的树枝,一起带着去上坟,就怕有万一。每次也会把坟周围的杂草清理出隔离带,盯着所有的火星子熄灭才走人,再没有发生过着火的情况。
我们老家的地貌决定了我们那儿不太可能引起山火,毕竟山不高,没有什么成片的树,大多是野草。但如果是树木茂密的高山,山火燃起来可是大事,比如20年的凉山山火燃烧面积超1000公倾、22年的重庆山火连续9天才扑灭、23年云南玉溪的山火超1000人进行救援......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森林火灾问题,把一切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不要等发生重大火情了才懊悔。
还有一天就是清明节了,我又要踏上回家的路了,你呢?
如果回家祭祖,你们那儿的祭祖形式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