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在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发酵池蒸腾着白色雾气,村党支部书记冶浩天抓起一把暗褐色的有机肥搓了搓:“去年光卖牛粪就挣了24万元,现在连周边村子都抢着送粪上门。”这个曾因“夏天粪味熏路人”的村庄,如今通过“散户养殖+集中托管+粪污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让牛粪变“金疙瘩”,更带动全村161户养殖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龙潭村曾面临养殖分散、环境污染等问题。“过去路两边全是牛圈,味道熏人,现在臭味没了,收入也翻了番。”当天上午,村民冶志成正在出户入园区喂养自家托管的70头肉牛。2022年,龙潭村利用集体土地建成2处养殖示范区,对沿路散户实施“入园集中养”,对有条件的农户鼓励“扩规分散养”。“双养模式”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2个园区牛存栏量已达590余头,带动了16户农户养殖,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10.7万元的收益。

养殖规模的扩大离不开稳定的饲草供应。在村头的饲草转运点,35岁的亢永福正指挥卸货:“安徽的麦草每车30吨,农户微信下单,当天直达。”这位年销千吨的饲草经纪人,串联起“外地调运+本地青贮+预约配送”的供应链。每年6月,村里1579亩青贮玉米迎来丰收,为冬季饲料储备打下基础;7月从河南、安徽调入的干草保障日常需求;而9月启动的村集体饲草发酵池青贮腌制项目将再添保障。这种供给体系,降低了养殖成本,也支撑起全村4000头存栏肉牛的“胃口”。

牛粪处理曾是困扰龙潭村的难题。如今,村有机肥加工车间通过标准生产工艺,将牛粪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1立方米牛粪收购价20元,加工后售价达60元。”车间负责人冶红辉介绍,通过添加糠醛渣提升产品质量,这些有机肥远销甘肃平凉等地,2023年产值达300万元。目前,全村每天产生的23吨牛粪已全部得到处理,并形成“肉牛养殖—饲草配送—粪污加工—有机还田”的闭环。

龙潭村的全产业链模式是泾源县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2024年,泾源县肉牛饲养量达11万头,今年计划推动肉牛本地加工率提升至30%,并新建2个核心母牛繁育场,探索“源牛泾通”全产业链服务。“在降低肉牛屠宰运输成本的同时,把小农户镶嵌在全产业链中,让好资源真正变成硬收益。”泾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师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