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九派新闻报道,青年学俊宁夏大学教授李海波在4月8日凌晨去世,年仅41岁。
李海波教授出生于1984年,生前担任宁夏大学测试分析中心副主任。
李海波教授身上有很多光环。2012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然后前往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成为宁夏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并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但是这一切,都在4月8日凌晨停滞了。
一个年仅41岁的青年学者,一个年仅41岁的大学教授,在如此正在干事业的年纪,猝然离世。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巨大创伤,更是中国学术界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当下教师群体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
其实这有一些典型的案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廖梓豪,于2023年5月突发疾病去世,终年31岁
202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41岁教师黄飞因病去世
2024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42岁副教授陈昊琳带病坚持工作,最终因病去世
2024年11月,湖北黄冈58岁的高三教师在学校宿舍离世,生前很长一段时间日均工作14个小时
2024年底,安徽阜阳一名41岁的高中教师因病去世,200多个毕业生从全国各地送别……
为什么是老师?
相比其他行业,老师的日均工作时间真的很长。
在很多人的认识当中,现在的老师拥有双休、寒暑假,总以为老师有很长的休息时间,但是很多老师在寒暑假也未见得能够真正的放松身心,更不必说时常处于这一线的高中老师了。
老师们在校工作的时间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的隐形工作时间占到教师总工作时间的比例也相当高。备课、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处理一些非教学事务等,加班也成为常态。
对比其他行业,教师的职业病非常明显,70%以上的老师患颈椎病、咽喉炎,38%的老师存在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达到普通人群的1.7倍。
而且60%以上的老师职业倦怠感明显,焦虑抑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的行业。
当41岁的李海波教授倒下时,身上所有的光环都已经烟灭了。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教育不是蜡炬成灰的悲壮,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如果连教育者都无法学会珍惜自身的生命,又如何教会学生生命至上?
重构教育生态,应该把老师的健康权置于所有的考核指标之上。
按时吃饭,按时休息,周末不加班,应该成为教师行业乃至于所有行业的共识。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减少更多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