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县内的老山,是中越边境的重要军事要地,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之前,两国均无防守。战后越军偷偷占领老山一带的战略要地,还不断侵扰中方边境军民。在严正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我们打响了收复老山的战斗。期间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成都军区都等都在战场轮战。
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前线部队急需的装备,比如匕首、快枪套等单兵装备,都是各个作战部队想办法在当地弄到的。匕首从当地集市“淘”来的,快枪套、手榴弹袋等从当地服装厂等小作坊“定制”的,相当于民品军用。这些不具标准规格的临时装备对前线打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一 灰市的民品军用
越军在占领老山、八里河东山等边境高地之后,不仅修建永久防御工事,还在老山一带密集埋下大量地雷。这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地雷密布的冰山一角。据统计,云南段边境被埋了超百万的地雷。
1990年代以来,中越边境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排雷作业,但仍有约50万颗未排除。多年来,边境雷区导致附近民众死伤数量约有6000。老山雷区至今仍是和平年代的安全威胁。
根据前线部队反馈的经验,地雷太多了,而且越靠近战场的地带什么金属片都有,相关设备像探雷针根本不够用。由此前往老山作战的部队,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排雷。除了用排雷装备,匕首也可以当工具。于是作战部队就想着买一批匕首当排雷工具。
不过战时到哪里去弄匕首呢?要知道,这可属于管制刀具,未经许可私自买卖是违法的。作战部队发现,根据老山的实际情况还真可以办到。战时的老山情况特殊,集市上做买卖管理没那么严,有卖日常用品的,还有卖管制刀具以及手枪快枪套之类的。很多商贩见到军人,立即上前推销。就这样作战部队在集市上顺利买到一批匕首,给每名步兵、工兵配了一把。在老山战场,这些匕首成了排雷利器。
这里有一个问题,解放军使用的冲锋枪上不是配有刺刀吗?还真没有。当时我军单兵装备配的是56式冲锋枪,这款冲锋枪是1956年仿制苏联AK47 7.62mm突击步枪研制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训练和维修很方便,性能可靠,可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弹头飞1.5公里仍有杀伤力。
56式最大特点是性能跟AK47保持一致,但外形做了改动。最明显的个性设计有3个地方:全包式护环,护环顶端有开孔,配有折叠式的三棱刺刀。56式冲锋枪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崭露头角,在之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成了步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不过到了1963年又推出改进款56-1式,枪托向下折叠,取消了刺刀。而当时老山战役单兵配备的就是没有刺刀的56-1式。
至于卖手枪快枪套,用处就没那么大了。当时我军主要配备的是54式手枪。这款手枪是我国于1954年仿制苏联TT3式7.62mm手枪研制的。优点很突出,比如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坚固耐用,扳机行程短、扣力适中,初速高、杀伤力大等。54式手枪经过战争考验,时至今日依然是军队广泛配置的装备。
不过,老山战斗前线,战士冲锋陷阵基本都是冲锋枪或者轻机枪,手枪很难有用武之地。而且腰上挂这个东西很容易被敌军发现,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因此买来的手枪快枪套主要是后勤部队使用。
可以说,当时老山集市上能淘到很多军用的民品,解了老山作战部队的燃眉之急,也算是立了一功。当然这种灰色市场在正常情况下是绝不允许的。
二 手工作坊也有大用途
老山战斗单兵作战用的比较多的武器,一个是冲锋枪,一个是手榴弹。其中手榴弹的使用率最高,而且战场手榴弹种类还很多,比如67式、77式,以及后来使用的82式。
67式木柄手榴弹是1967年研制的,代表我国第一代自行设计研制手榴弹的水平。全弹长204.5毫米,质量600克,延迟时间3—3.7秒,有效杀伤破片最高可达110片,杀伤半径达7米。后来研制的国产手榴弹,都以这款手榴弹的设计为基础。到77式手榴弹就分成木柄、铁柄、塑料柄,老山战斗使用的就是77式木柄型。
82式无柄型手榴弹,代表1980年代后我国手榴弹研制的更高水平。82式无柄型手榴弹优点突出,最明显的是质量和体积大幅度缩小,比67式木柄型缩小了近6成,还取消了木柄;此外,这款手榴弹全弹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而且破片数量达到300片,威力大大增加;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防潮性能大大提升。
这款手榴弹有3个型号,82-1、82-2、82-3,而投入老山作战的就是82-2式,全弹长85毫米,全弹质量250—275克,杀伤半径超6米。因其性能稳定,82-2投入战斗后大受欢迎。
可以看到,老山战斗手榴弹管够而且多样,可以满足战场需要,但配套装备没跟上作战需要。前线战士配有冲锋枪弹夹袋,但没有得心应手的手榴弹袋。
最初战士携带手榴弹,要么在冲锋枪弹夹袋两侧的口袋装,要么用斜挎包装,但就打仗来说,这些手榴弹携带量还是不够用。要知道,战士冲锋陷阵是讲究最佳时机的,随身携带尽可能多的手榴弹无疑是最有利的。这就对手榴弹袋提出了更高要求。
于是,各个作战部队根据自身作战情况自行设计了手榴弹袋。设计有了,但这些设计如何快速变成实物投入使用呢?相比于拿到内地生产再运到前线,费时费力还耽误功夫。其实这些手榴弹袋材料是布,拿到当地服装厂就可以做。
于是军队后勤部就在当地联系了一些手工作坊赶工。这些小作坊平日里是接不到也不敢接军用订单的,但老山战役期间成了例外。当地服装厂工人加班加点,制作的手榴弹袋源源不断送到前线部队上,为老山战役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这些服装厂不仅赶制手榴弹袋,还为前线部队赶制战术背心。
三 战术背心别出心裁
如今战术背心已经是军营的基本装备了。比如从事特战岗位以及站岗值勤的官兵,在训练和执行任务的时候,就必须要穿战术背心。总结起来,现代战术背心三大优点:
一是有很多套兜,可以装子弹匣、手雷、指北针等,作战行动非常方便;二是背心中的防护板是特殊钢材,防弹和防破碎弹片的功能非常强大,同时背心的外皮是高强尼龙材质,耐磨抗撕裂还防水;三是独特的肩搭式设计,穿戴更方便,腋下两侧还贴心设计了靠粘带收紧,士兵可根据胖瘦自行调节。
解放军的新式战术背心的设计又经过改进,基础功能齐全且强大,而且通过魔术贴等方式具有较强的扩展性。
不过在老山战役时期,战术背心还没有在军队全面配备,更没有防弹衣了。当时的战术背心,都是先可着冲锋在前头的突击部队。不过在轮战期间,很多部队并没有明确划分作战任务,很多部队都有支队充当突击部队的角色。这样一来,各个作战部队就需要自行解决“战术背心”紧缺的问题。
还是延续解决手榴弹袋问题的思路,作战部队根据实战需要自行设计,然后送到当地的服装厂进行赶工。当时的设计基于老式防破片衣,可带4个弹夹和很多手榴弹,还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更换包具配置,这是现代军队追求的“模块化战术背心”的雏形。
不过,这款“战术背心”在功能上并没有脱离防破片衣范畴,防御机枪子弹效果不好,因而战后逐渐被淘汰了。
总之,得益于老山当地的集市、作坊,老山战斗急需的装备得到满足,虽然这些民用品达不到军用标准,但可以满足当时作战应急需要。
老山收复战历时近10年,战场上解放军浴血奋战,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同时边疆的民众也以不同形式支援战斗,军民共同创造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爱国奉献的“老山精神”。
所以,老山战役取得最终胜利,军功章也有边疆人民一半。
赵喜发,陈拴吉.中国抗战时期至今手榴弹大观[J].轻兵器,2006,(23):13-15.
程刚.军营酷炫穿戴:战术背心[J].军事文摘,2023,(24):16-19.
周磊.在老山,见证生死线上的无悔青春[J].中国记者,2018,(01):65-66.
海面的沉静许.在老山前线我军大量匕首、快枪套等单兵装备来自当地的灰色市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299628710470586=spider&for=pc
中国最早的“战术背心”,多种设计领先全球,最终却被军方抛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977365906815692=spider&for=pc
枪炮世界.1956年式冲锋枪
http://pewpewpew.work/china/rifle/1956ar/1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