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纯电是勇敢者的游戏,油车是老派的坚持,那增程车,像极了一次“不甘心的妥协”。

它试图两头讨好,既要电的智能,又想保留油的自由——听起来很完美,结果却常常落在了最尴尬的中间地带。

所以最近,不少当初花三四十万买增程车的人,已经开始卖车了!

为什么会这样?

增程车到底踩了什么坑?又有哪些问题,是很多人用了才发现的?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越来越多人“后悔”的选择。



实话实说,增程车的理论设计的确很完美:

想近了跑纯电,想远了烧油,听起来像是为中国家庭量身定做的终极答案。

不少人一开始买增程,心里都是这么盘算的:

“平时上下班十几公里,回家一插电,连加油站都不用去了;偶尔跑个长途,用油也不焦虑,完美。”

但实际用起来,就不一样了。

说好的“可油可电”,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

别笑,虽然你用油车时,似乎也不那么在意油钱。

但用增程车就不同了——你会特别在意,甚至有罪恶感。

因为你觉得你有更好,更便宜的选择。

甚至你会试图说服自己:

其实并不很赶实际,其实充会电休息一下挺好的。

一次两次还好,但这样的次数多了,难免感到焦虑或者说痛苦。

也正因为如此:

越来越多老车主站出来表示,增程的尽头是纯电!

这不是“自嘲”,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很多人后来发现,增程车这个“完美理论”,其实非常依赖家充。

你以为买了台增程,就能“想充就充、想加就加”,结果现实狠狠给你泼了盆冷水:

——你根本没地方充电。

因为很多人没有私人车位,就算有,能装表、物业愿配合也并不简单。

有些人甚至花了好几个月跑手续,最后因为电力不达标、管线不通、邻居投诉,被硬生生卡死。

钱花了,车也提了,充电桩却黄了。

于是你只能被迫去找外面的公用桩,刚开始还能“自我安慰”一下——

“反正公司附近有桩,买杯咖啡等一会也行。”

但很快你就会明白,城市里有桩≠你能用桩。



排队、占位、坏桩、限时停车……充电这事,真不是你想得那么轻松。

有时候你想充,发现前面排了仨;

等你好不容易排到,结果提示“设备故障”;

再不就是充电效率很低,特别折磨人…

一次两次你还能忍,次数多了你会发现,这事根本不靠谱。

此外,更让人难受的是:

更先进的增程车已经在路上了,而你手里的车,却越来越尴尬。

说白了,增程在过去,并不完美,甚至只能算“凑合”。

可现在,这种“凑合”,正在被彻底淘汰。



新一代增程车的升级速度,比你想象得快得多:

纯电续航直接干到了400公里甚至更高,哪怕一滴油不加,短途通勤都能当纯电车开;

而且更夸张的是,增程车也开始配上800V平台、高级快充技术。

在这个技术的加持下,最快12分钟补电80%,补能效率甚至追平纯电。

一句话:

你当初买增程,还必须依赖家充,高速想靠纯电行驶,充电速度也不允许;

而现在的新增程,真正变成了“可油可电”,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更关键的是——

你当初忍受冷启动噪音、电耗高、充电难,全是因为“别无选择”;

可眼下,这些“槽点”都在新车上一一被解决,而你那台车,却只能在原地“将就”。

综合这些情况,所以不少人开始选择卖车了!



总的来看,很多人不是后悔买了增程,而是后悔买得太早。

当初的“可油可电”,看似全能,实则是妥协;

现在的大电池快充+兜底油箱,才是它该有的样子。

所以问题不是“要不要增程”,而是——

你买的那台,真的代表了增程的未来吗?

这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