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站在国会听证席上,手中的机密文件显示:部署在关岛的46枚AGM-158C反舰导弹,此刻正躺在红海某艘驱逐舰的发射舱里。这是五角大楼被迫做出的战略赌博,用本应封锁中国南海的“航母杀手”,去拦截胡塞武装价值800美元的土制无人机。
“每天早上的战备简报都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驻日美军司令杰瑞·马丁内斯在2025年3月的内部会议上抱怨。他手里的清单触目惊心:横须贺基地的“战斧”巡航导弹库存只剩37枚,不足应对台海突发事件的30%;嘉手纳空军基地的JDAM精确制导炸弹被抽走60%,现在连模拟训练都改用水泥配重。
这些数字背后是五角大楼的残酷算术题:根据2025年2月解密报告,美军在中东每天消耗的精确制导弹药,相当于印太战区两周的演习储备。更致命的是补给链的断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认,AGM-158导弹生产线即便全速运转,也要到2026年才能填补当前缺口。这意味着未来18个月,西太平洋的美军将面临“有枪无弹”的战略真空。
“我最怕深夜接到参联会的电话。”第七舰队司令卡尔·托马斯在2025年4月对《海军时报》坦言。他的焦虑来源于两次实战警报:2025年1月,辽宁舰编队突破第一岛链时,驻守菲律宾海的“希金斯”号驱逐舰只剩2枚标准-6导弹;3月台海局势紧张期间,从波斯湾紧急回调的“林肯”号航母,舰载机联队竟有1/3飞行员未完成夜间着舰认证。
这种窘境在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中早有预警。2024年11月的“龙啸”演习显示,当美军将30%的亚太兵力调往中东后,解放军在72小时内夺取东沙群岛的胜率从38%飙升到79%。更讽刺的是,推演中摧毁山东舰的LRASM导弹,现实中正被用来攻击也门的山洞仓库。
“我们在西太精心编织了20年的锁链,正在被自己的剪刀绞断。”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在2025年战略论坛上痛心疾首。他指的是美军三大“屠龙术”的崩解:关岛“宙斯盾”系统的标准-3导弹被调往以色列,导致反导网出现2000公里缺口;达尔文港的海军陆战队远征军缺少两栖战车,因为装备都被扔在了红海滩头;甚至连B-21轰炸机的测试进度都受影响——诺斯罗普公司工程师被紧急抽调到中东检修老旧的B-52。
日本防卫省2025年情报评估显示,美军在亚太的“应急响应能力”已降至1996年台海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当中国福建舰在2025年3月完成电磁弹射歼-35的夜间起降时,美国“福特”号航母却因电磁弹射器故障率超标,被迫延长在地中海的部署。
现在美军的困境是:既要维持对中国的“一体化威慑”,又得在中东打一场19世纪风格的殖民战争。这种撕裂体现在每个作战环节,海军飞行员上午用价值2000万美元的F-35练习反舰作战,下午就被派去轰炸沙漠里的帐篷;陆军特种部队刚学会用中文喊“放下武器”,转头又去训练沙特士兵巷战技巧。
更荒诞的是资源错配。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2025年报告,五角大楼为“太平洋威慑计划”采购的1000枚反舰导弹,有317枚被改标为“中东特供”。这些本该瞄准中国055大驱和福建舰的高端智能武器,如今在也门沙漠里炸毁的,不过是胡塞武装用农用卡车改装的移动发射架。
“中国人不需要发动攻击,他们只需要看着我们的弹药库烧光。”兰德智库高级研究员格罗斯曼在2025年战略简报中警告。这份报告列出的数据令人窒息:美军在亚太的空中加油机缺口达40%,导致F-22作战半径缩水30%;水下监听网络有17%的节点超期服役,解放军潜艇突破第一岛链的预警时间从48小时锐减到9小时。
当美国海军忙着从关岛往迪戈加西亚转运导弹时,中国军工体系正在创造新神话。2025年第一季度,江南造船厂同时下水1艘055驱逐舰和2艘039D潜艇;珠海航展上,外贸版鹰击-21E高超音速导弹射程突破1500公里。更让五角大楼焦虑的是,解放军在2025年台海演习中,首次实现无人机群与055大驱的跨域协同——这种新质战斗力,恰恰诞生于美军战略资源最薄弱的时刻。
“历史会给每个帝国两次失败:第一次是军事误判,第二次是拒绝承认误判。”2025年4月,当帕帕罗上将走出国会听证会时,他或许想起了麦克阿瑟的这句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