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担任国民政府公职的沈尹默回沪,居住在溧阳路东洋街二二○号(今虹口区海伦路504号),直至1971年6月逝世。
△沈尹默
在虹口区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中,有一份沈尹默于1946年前后亲自填写的住户情况的手迹。对于这份户籍档案资料,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
△沈尹默户籍
第十七区第五保一甲卅七户的溧阳路东洋街二二○号,是浙江兴业银行的房产,当时租赁此房屋的租金为贰仟六百元。那时,银行时兴投资建造房屋出租,浙江兴业银行投资建造的浙兴里(石库门建筑)就在溧阳路东洋街的北面。
受过大学教育、在上海市立复兴中学任教员、江苏昆山籍的女户长褚徐祖慧,是褚保三的夫人。调查表上清晰写到:浙江余杭籍的褚保三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工兵署迁建委员会担任工程师,并派赴美国,这可以从表上登记10人(其中帮佣2人也在登记之列)、而实际居住只9人中推理,同时,也推测这可能是年仅三十二岁的褚徐祖慧担任户长的原因。
调查表上可以看到:褚保三夫妻有2个儿子,当年分别是6岁和4岁;与褚保三夫妻同住的还有褚保三的妹妹褚保婍及其14岁的女儿,褚保三的姐姐褚保权。褚保三夫妻与褚家姊妹均受过大学教育,可见褚家的家学渊源与良好的经济背景。
调查表上还可以看到,与褚家统一填写的字迹赫然不同的是沈尹默的个人信息,我们认为是沈尹默亲自填写。1947年褚家将此房让与沈尹默,此后户籍档案中的户主也随即改为沈尹默。沈尹默与夫人褚保权在此房屋一直居住,直至相继去世,他们伉俪情深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据褚保权侄女褚家玑说:沈尹默每天都要读帖书画。书房里,有一张沈尹默专用的写字台,台上铺着褚保权亲手缝制的垫毯,沈尹默特别喜欢在这张垫毯上挥毫写字。每天上午,褚保权磨好墨,铺好纸,沈尹默开始挥毫。由于沈尹默眼睛高度近视,每个字之间的距离无法控制,此时,站在一旁的褚保权就充当了沈尹默的眼睛。常常是,沈尹默脸贴着字,未干的墨汁沾上了鼻子,一个上午写完,脸也成了大花脸。每当此时,站了半天的褚保权总是手拿热毛巾,嗔怪地为沈尹默拭去脸上的墨汁。褚保权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沈尹默旁边看字,加之文学修养极高,早就悟得书法真谛,经常在沈尹默挥毫之余,夫唱妇随地提笔写诗。一日,沈尹默书写之后,褚保权一时兴起,用余下的墨汁写了一幅,并随手一放。多年之后,住在附近瑞康里的谢稚柳前来串门,在一沓条幅中看到了褚保权的墨迹,大为赞赏。沈尹默听后极为高兴,以蝇头小楷为夫人的墨迹作了题跋。这是褚保权留存不多的一幅墨宝,见证了沈尹默与褚保权相濡以沫、携手白头的佳话,这幅作品至今挂在沈尹默故居纪念馆的二楼墙上,与对面墙上的沈尹默与褚保权照片相互对视。
△褚保权书苏轼《山阴陈迹》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17年壹号),有删改。
作者:冯谷兰,徐荣蓓
讲述人:泳儿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