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深圳人,早上被聒鸦吵醒,晚上下班被电鸡堵死。
这两天,深圳又又又开始治理电鸡了。
为什么说是 “又” 呢?
深圳电鸡治理这件事,可谓旷日持久,“常治常乱,常乱常治”。是长期战,是攻坚战,从来不是“狙击战。
“常治常乱,常乱常治”背后,既有电鸡“常治大市”的独特“市情”,也有一次次治理之后无法根治的“路权困境”。
针对电鸡,“7个严查”
终于。强烈支持。
“为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深圳交警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电动车违法行为整治行动。”
全市严查。严查电动车闯红灯!严查电动车占用机动车道!严查骑乘电动车未佩戴头盔!严查电动车非法改装!严查电动车飙车、炸街!严查电动车非法营运!严查电动车酒后驾驶!
网友在官方评论里纷纷留言叫好,齐刷刷支持:太好了,严重支持,拍手叫好,支持严查、终于来了。。。。
正在整治乱停乱放现象
“7个严查”背后,是“深圳人苦电鸡久矣”。
无视红灯,无视行人,随意占机动车道。。。“不要命的跑快速路,北环,深南,滨海滨河,电鸡重灾区,建议严查”
“不夸张地说,电动车横冲乱闯,已经成了交通乱象、成了交通隐患!支持交警部门严查电动车违法行为”。
在深圳街道,无论大小主辅,随时都在上演路权争夺的“生死时速”。
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人行道上“几乎没法好好走路”,要时刻提防从身边疾驰而过的“电鸡”。
滨河、深南主干道,甚至一些高架上,也经常看到电单车的“风驰电掣”,机动车要随时留意和给“疯批电鸡”让路。
日常里,“电鸡围城”的疯狂程度,“电鸡刺客”的见缝插针,成为日常出行挥之不去的梦魇:抢道、逆行、碰撞、咒骂、闯红灯,每天都在上演。
有人直言,如今深圳一些道路上,电动自行车拥有实际上的“最高路权”。
每天,百万电鸡大军出没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高架、隧道等目之所及的所有道路,随时随地地“创”过每一个行人和机动车。“强势”的电鸡,尤其一些高峰期的外卖电鸡,已经让行人、司机形成了有怒无可言的的默契——让“揸电鸡”的先走。
正在整治乱停乱放现象
人行道、地铁口、公交站、校门口、小区空地,只要有一点能塞得下,就都是电鸡的“停鸡坪”。
“7个严查”,几乎囊括了“电鸡之害”方方面面,市民有多拍手叫好,平日就有多深受其苦。
电鸡“常治大市”的“市情”
持续整治,全市严查电动车违法行为。
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在@深圳交警 官方标题里,“持续整治”这四个字排在“全市严查电动车违法行为”之前。
这翻译过来,电鸡整治是常态,持续则说明延续性和本身的长期性、困难性。
深圳电鸡治理这件事,可谓旷日持久,“常治常乱,常乱常治”。是长期战,是攻坚战,从来不是“狙击战。
常治常乱,常乱常治,持续整治,这次再来。
机动车道全是电鸡
数据显示,深圳电单车保有量超550万辆,高于421万辆的汽车保有量。这座超电动车的超大城市,一次次治理背后,是这些年深陷一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循环困局。
这场持续的博弈,折射出深圳独特市情与治理难题。
一方面,电动车是深圳普通市民的“生存工具”:外卖骑手依赖其完成订单,远郊居民需其接驳地铁,日常接娃买菜,刚性需求的冲突难以调和。
深圳早期城市规划以机动车为导向,非机动车道覆盖率不足30%。尽管近年新增6150个地铁口停车位,但相较于550万辆保有量,仍是杯水车薪。执法层面,交警部门查处电动车违法年均超4万宗,但基层警力不足、取证困难,导致“运动式执法”难改长期惯性。
《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若干规定》未明确电单车管理细则,城管、市监、交通等部门权责交叉,街道只能“末端清理”难溯源头。
既有政策与现实的“错位博弈”,规划滞后与执法疲软的“双重枷锁”,也有民生刚需与安全管理的“两难”。
“今天刚清理,次日又成片”,在每次清理后上演。
地铁站附近的电动车
比如,丹竹头地铁站,目前还是南湾街道南岭片区唯一的地铁站,承载了南岭村、丹竹头村、沙塘布村等城中村中的大量人流,是该片区的交通枢纽之一,自然成为电动自行车泛滥的重灾区。估算辖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15万辆。从A口出来,密密麻麻的电动自行车将前后300米的道路一侧全部占满,仅留下一人通行的空间。
为防止人车混行乱象,相关部门在路面设置了铁马和仅可行人穿行的闸口。但相比起需要经过弯弯绕绕闸口的人行道,大家更愿意走在非机动车道上。
比如,坂田街道五和片区,聚集了大量租房居住的年轻人,每天地铁口旁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直到这片能容纳约2800辆非机动车的场地再也无法容纳所有车辆。
宝安区新桥街道地铁11号线沙井站C口曾日均拖移违停车辆1445辆次,划设停车位超1900个仍难满足需求。专为电动自行车建的新停车场,但更像是另一个新的循环,因为规划新的停车场很快就被电鸡停满。
论电动车保有量,深圳500万辆远不及上海(1200万辆)、苏州(950万辆)以及杭州、东莞、南京(700万辆)等城市,但深圳作为特大城市里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新型城市,每一次围绕电鸡治理都显得格外突出和迫切。
这是深圳电鸡“常治大市”的“市情”,人多,城密,道窄,关键是节奏还快。
一次次治理之后的“路权困境”
有个段子说,当下深圳人,早上被聒鸦吵醒,晚上下班被电鸡堵死。
城中有此二害,何日能除,以慰朕心。尤其春夏之交,叫人十分闹心,但这二害只能“治理”,无法根除。
一些街道多次展开专项整治,可经常第一天刚清理出路面,第二天早高峰时又见成片电动自行车围在路边。
电动车的治理困境,本质是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缩影。
从2012年的“禁摩限电、禁止为主”,到2020年的“登记上路、限行为辅”,一路在平衡不同群体的生存权益,同时也带来了全市550万辆电动车面临非机动车道覆盖率仅28%的路权困境。
公交站台“沦陷”,盲道形同虚设
据最新数据,目前深圳已累计新改建自行车道4400公里,自行车道设置率从2016年底的9%跃升至40%,深圳还将利用接下来的2-3年时间,实现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自行车通行路权,以达到机动车、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共赴高效的效果。
看官方口径,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秉持“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理念,在“一路一策科学划分路权”“因地制宜规范设置停放设施”“接驳优化出行最后一公里”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找寻解决市民出行方式多样化与安全出行需求的最优解。
专用道上挤满了电鸡。图源:南方+
还是那句老话,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在没有大办法的领域,“又又又”治理就成了退而其次的可为。每一次治理背后,折射的都是“路权困境”。
很多人都有这样疑问,这次治理,与以往每次治理有什么不同吗?
或许,这座城市需要的不只是一次次更严执法,而是一场从规划到文化、从技术到制度的革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才能避免这样的治理循环。
当深圳能将电动车纳入“城市生态”而非“治理对象”时,这场“治乱之道”或许才能真正破局。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怎么看这次电鸡治理?
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