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辽阔,又见春天。

被春光爱抚过的北疆大地,草木萌发。

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后,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被赤峰市妇联请到了“学习领会两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宣讲会场。

赵会杰是全国三八红旗手。16年间,她团结带领小庙子村“两委”,一边办好民生所思所盼之事,一边找准产业发展之路,使落后的小庙子村变成了产业兴、环境美、村风正的新农村。

作为“玉龙乡音”示范宣讲团的成员,这场主题宣讲是她今春的第一讲。

“《政府工作报告》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持续不断地出台利国利民好政策,咱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总书记在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审议报告时讲到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会继续带领乡亲们,走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我们的信心是最足的,我们的动力也是最足的!”

讲两会精神,谈心得感悟,鼓人心士气,赵会杰给大家上了一堂“热气腾腾”的“思政课”。

现场聆听的基层妇女代表、妇联执委、妇联干部等,或微笑颔首,或热情鼓掌,或互动交流。

“此次主题宣讲及时、解渴。通过学习,更加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心,对妇女儿童事业的重视。”赤峰市妇联主席李向云说,“我们要以‘石榴籽’精神进一步动员、凝聚妇女力量,当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桥梁纽带’,让团结进步之花开遍千家万户!”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家庭”里如何共生共荣?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在履行政治责任中强化主线,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突出主线,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紧扣主线,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贯穿主线,在维权关爱服务中体现主线,在深化妇联改革中落实主线,实施“北疆巾帼铸魂工程”,开展“北疆巾帼建功六大行动”,团结引领各族妇女和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五大任务”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

凝心聚魂

三月,阴山冰雪消融,黄河冰凌解冻,开裂声与潺潺声和鸣,传递着春到河套平原的讯息。

在巴彦淖尔的磴口县,“沙枣花”巾帼宣讲队的快板书如开河的声音,再度脆生生响起。

“一条主线铸得牢,大人娃娃都知道。乃是甚?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有民族不分离,你我互相离不开,团结互助乐开怀……”

“绿色生态是主流,总书记话儿记心头,安全稳定是基础,振兴路上齐步走……”

“沙枣花”巾帼宣讲团成员任俊丽,做了近百次宣讲,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和巴彦淖尔从“相约”到“赴约”,讲述家乡的蝶变——乌梁素海从“好起来”到“美起来”,临河区国营林场从“沙窝窝”到“金窝窝”……

巴彦淖尔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曾经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70多年来,这里的人民和荒漠化“硬磕较量”,一步步实现“沙进人退”“绿进沙退”。

磴口县黄河岸线流沙治理项目区,一簇簇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傲然挺立,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嵌入黄沙中,向远处延伸。磴口县210万亩沙漠披上绿装,从亩产粮食不足百斤到良田万顷,成为瓜果之乡,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磴口模式”。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看湖、看田、看林、看水、看沙,他叮嘱,“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党有号召,妇联即行动。巴彦淖尔妇联主席王慧荣说:“我们1162支巾帼宣讲队把总书记的嘱托和我们的使命,写进快板书,编进诗朗诵,巴彦淖尔人民共同唱响奋进的生态之歌。”


北疆巾帼宣讲团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妇女之家,为各族妇女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专题党课。

离开河套平原,穿越茫茫戈壁,进入额济纳旗。胡杨林畔的春天,虽不似金秋灿烂,但嫩绿初绽,生机勃发。

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交往交融,构建起了强大的文明共同体,共同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

巴彦陶来苏木吉日嘎郎图嘎查民俗文化园内,“胡杨树下”学习讲堂又开课了。36岁的党支部书记、嘎查达(村主任)、村妇联主席巴云花正在为农牧民宣讲党的政策。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们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彰显……”

民俗文化园内,一个硕大的蒙古包前,牛拉大帐的群雕再现了土尔扈特东归途中的真实场景。

清乾隆时期,游牧于伏尔加河下游一带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突破关山险阻,万里东归,回到祖国怀抱。

“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这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2022年,在额济纳旗妇联的指导下,“胡杨树下”的巾帼宣讲在吉日嘎郎图嘎查开始。党员干部、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三八红旗手、法律明白人相继加入,成为宣讲骨干。

“怎样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到每一个农牧民家庭,是队员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巴云花和队员们正在把今年两会精神写进新宣讲内容,“我们摘选出和农牧民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用他们想听的、能听懂的蒙汉双语进行宣讲。”

妇女群众在哪儿,宣讲阵地就在哪儿;妇女群众需要什么,就宣讲什么。一支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北疆巾帼宣讲队伍,走进工厂学校、牧场毡包、田间地头……

有着“红色文艺轻骑兵”之称的75支乌兰牧骑,不畏寒暑,无惧风霜,扬鞭奋蹄,纵横草原。

乌兰牧骑里女队员占了一多半,她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载歌载舞,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热情讴歌伟大时代。

“我们新编排了原创歌舞剧《乌梁素海》,述说内蒙古人民守护绿色家园的情怀,二人台现代戏《女大当嫁》,彰显新时代女性移风易俗,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队长、妇联主席肖玉梅说。


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排演的大型原创歌舞剧《乌梁素海》。

两年来,内蒙古各级妇联组织创新开展“石榴树根连根、石榴籽心连心、石榴花开耀北疆”主题宣教行动,妇女恳谈、“她声音·北疆巾帼说”、北疆巾帼思政大讲堂等3万余场次有形有感有效的大宣讲,1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建设,让民族团结进步的好声音、好故事在幅员辽阔的北疆广泛传播。

长风沛雨,滋润大地。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芳自豪地说:“妇女们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像原上草一样蓬勃生长。各族人民团结友爱、携手共建‘模范自治区’的铁血丹心,像鲜花一样盛放。”

守望相助

在内蒙古大草原,有一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

1959年到1961年,新中国面临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这些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党和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草原。

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虽然当时的内蒙古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孤儿。

当时年仅19岁的未婚姑娘都贵玛,就是其中一员。她主动承担起了养育28名上海孤儿的任务,从学习喂饭、把尿做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悉心照料,用自己的大爱,践行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哺育他们的这片草原,与草原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休戚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曾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四个字的希望:守望相助。

岁月如歌,一脉情深。

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不负所望,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历史佳话,“草原母亲”弦歌不辍。迄今,全区有13729名“北疆爱心妈妈”定向结对留守困境儿童13155名,建立和发布“北疆爱心妈妈”驿站211个,护航孩子们健康成长。

她们的爱像草原上一条条弯曲的河流,在北疆大地静静奔流。

乌拉特后旗的郝翠莲是一名汉族“周末妈妈”,十年间先后结对帮扶了两个蒙古族和一个汉族的女孩子。

“每到周末我会把孩子接到家里,做她们爱吃的美食,帮她们洗衣服、洗澡,辅导作业,也会教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怯生生的孩子渐渐融进新家,和妈妈、姐妹一起朗诵、一起唱歌、一起学习普通话,度过一个又一个愉快的周末。“寒暑假时,我也会带上她们,和我的孩子一起驰骋草原,满足她们看世界的小心愿。”

乌拉特后旗是个边境地区,地广人稀,加上旗府由阴山北麓搬迁至山前,山后牧区的孩子到旗府就读,最远的要走260多公里,由此产生了一部分周末在校园里的“留守儿童”。乌拉特后旗妇联为此发起了“周末妈妈”巾帼志愿者献爱活动。如今,14年过去了,已经有194个孩子在“周末妈妈”的帮助下感受到家的温暖,茁壮成长。


“周末妈妈”贾霞与巴都日拉

“每一个‘周末妈妈’都在用爱向孩子们传递这个世界的美好,帮助他们内生出向上向善的力量。”郝翠莲说。

因为爱,是种子、是花朵、是果实。

锡林郭勒盟的乌云其木格是一名蒙古族“爱心妈妈”。2021年,她在妇联的组织倡导下与14岁的庆庆结对,从此开始了她和一个汉族孩子“双向奔赴”的故事。

“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爱与陪伴,青春期更是叛逆,早早地混迹社会。初次见他,我非常揪心。”乌云其木格爱怜庆庆,她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棵亟须浇灌的“树苗”。“我经常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和他一起出去玩,一起吃美食,听他讲校园生活的开心和烦恼。”

温润的母爱缓缓流入庆庆干涸的心田,他的命运因爱而改变。

“现在,庆庆在一家规模不小的汽修厂学习汽修,已经从学徒成为小工,能赚钱养活自己了,偶尔还会给奶奶买点日用品贴补家用。”乌云其木格欣慰地说,“现在,我和庆庆谈论最多的是‘未来’。我希望他在北疆这片沃土稳扎稳打,有所作为。”

三年前,乌云其木格又牵头成立一家公益社会组织,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我将和全区1万余名‘爱心妈妈’一道,像棵棵大树守护株株小草,做好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

因为爱,可以跨越山海,超越民族和血缘。

锡林郭勒盟妇联主席武慧广曾深情地比喻:“在内蒙古草原上,连天的绿毯是由一棵棵小草编织而成,它们手挽着手,根连着根,就像草原上各族人民心心相印、团结友爱,谁也离不开谁。”

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3000名孤儿入北疆,还是今天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建设幸福和美的家园,红色的暖流一直涌动在绿色的大地上,汇聚成一首心手相牵的深情赞歌。

携手奋进

内蒙古到底有多宽广?人们说,从东到西,太阳都要“跑”2小时。“当东边海拉尔开始沐浴晨光的时候,西边额济纳的人还在黑夜里熟睡”。

内蒙古还是课本上描写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吗?是,但也不是。在这古老的草原牧歌外,它有了更丰富的“面容”。

调研中一次次的惊喜、惊叹,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足迹虽不能完全丈量北疆大地的远阔,但足可窥见其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墨”,向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运笔渲染”。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持画笔的人”。其中,1168万北疆女性争做最好的“画师”,用情用力为家乡画出最绚丽的一笔。

习惯每天清晨逡巡林间的殷玉珍,站在欢喜梁上眺望远方,起伏的“绿海”望不到边。

“去年新栽的小树已爆出嫩芽了,今年又该植树了。”被人称为“树痴”的殷玉珍,像将军一样,用手指向远方,在空中比画着今春植绿的范围。


殷玉珍的生态园

一旁的乌审旗妇联主席刘萍接过话头,“我们今年还组织巾帼志愿者来植树护林。”

煦暖的阳光,穿过枝叶洒向大地。枝头上,小鸟跳跃歌唱。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殷玉珍用40年的时间“画”了出来。

这个不认命的女人,曾以坚韧的生命力不分白天黑夜地与风沙“缠斗”,硬是在毛乌素沙漠“刨”出7万多亩的生态园。

松树、柏树、杨树,葡萄、玫瑰、向日葵……高高低低的花草树木,在殷玉珍的“笔下”汇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锦绣文章。


殷玉珍和儿子巡视林子。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总书记的切切期望,也是和北疆人民的“美丽约定”。

无数个“殷玉珍”,抱定一生只做一件事,为山川增色、为生态添翠。因此,才有了北疆大地从东到西、绵延2400公里的最浓烈的生命底色——绿色。

巴依尔其木格与殷玉珍相差20岁,但她们身上却有着同样的拼劲儿。

去年冬天,她只身前往蒙古国乌兰巴托,拿到了蒙古国西伯库伦口岸蔬菜进口的海关资质,回来后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优质的蔬菜种植基地。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2025年元旦前夕,巴依尔其木格把第一批蔬菜从策克口岸出口至蒙古国,打开了一条中蒙合作的新路径。

巴依尔其木格,是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乌苏荣贵嘎查牧民。2003年,她响应退耕还林政策,放下羊鞭,在自家草场上开办起了牧家游。伴随着家门口一届又一届的胡杨节,巴依尔其木格的创业路走得风生水起。2015年,能干的巴依尔其木格被选为乌苏荣贵嘎查的嘎查达。

2017年,巴依尔其木格注册了“胡杨女人”系列品牌商标,生产销售奶茶、牛肉酱、牛肉干等特色食品。同时,建设了全盟第一家集屠宰、加工、冷冻仓储、配送为一体的食品加工厂,带动额济纳旗10家养殖专业合作社、204户农牧民增产增收。

这些天,巴依尔其木格正忙着筹建蔬菜食品出口海关监管区。“总书记为内蒙古发展指引方向,我们嘎查不大,也要在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上,作出小而美的贡献。”

而坚守实验室的周凯红,正在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宏伟蓝图孜孜以求。


周凯红

“标准即话语权。”她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填补行业空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稀土新材料研发的“卡脖子”难题,她“十年磨一剑”,攻克仪器研发与数据分析难关。参与的“白云鄂博稀土精矿系列国家标准样品研制”项目,为全球最大稀土矿的资源开发树立技术标杆。

作为包钢集团“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典范,周凯红却很谦逊,她说:“我的舞台是包钢给的,我的使命就是让中国稀土走向世界。”

周凯红志在为能源转型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北疆巾帼推荐官”叶华,则利用新媒体让世界听见草原的声音。

“多民族聚居的家乡,有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等,是我们得天独厚的瑰宝,是内蒙古文旅前行的底气。”这些年,她踏遍家乡山水,用镜头捕捉鄂温克驯鹿迁徙、巴尔虎长调、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精彩瞬间,剪辑成短视频发于自媒体平台,让全国网友“云游”呼伦贝尔,心生向往。

从牧区到城市,从田间到工厂,从嘎查到社区,北疆大地的美丽嬗变中,到处都闪现着巾帼创业创新的身影。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的《天堂》之歌,是北疆人民的情感呢喃,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

惠风和畅,万物生晖,又是扬鞭奋起的日子。内蒙古各族儿女以昂扬向上的“蒙古马精神”,携手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共同铺就北疆繁荣发展之路。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4月9日1版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调研采访组(记者 孙钱斌 周丽婷 姜军旗 耿兴敏 王永钦)

编辑/廖芸卿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