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算机与权力之舞
——《金桃》:一场穿越千年的东方科幻盛宴
作者:布亚
《三体》将中国科幻推上了宇宙文明叙事的山巅,其向我们展示了科幻小说的一种面,而杨晚晴老师的长篇小说《金桃》则将我们置于另一个世界,其像一壶陈年西域葡萄酒,用盛唐的瑰丽与智慧,为华语科幻调制出了独特的东方风味。
愚以为,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式科幻”的一种可能的面向,其以惊人的想象力开辟了另一条路径:在驼铃与算筹的共振中,用丝绸朋克的美学重构东方文明的科技史诗。小说的阅读体验如同遇见了敦煌藏经洞里惊现的未来手稿,盛唐气象与数字文明在时空褶皱中轰然相遇。丝绸之路上的驼铃、算筹与齿轮碰撞出火花,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技术与人性的千年寓言。
图 / 《金桃》杨晚晴
一、丝绸朋克:当敦煌壁画遇见蒸汽机
在敦煌壁画的飞天与蒸汽齿轮的咬合中,镜塔作为信息枢纽矗立于沙漠。这座由八千面铜镜构筑的光学矩阵,以日光为媒介编织出横跨欧亚的"镜网",其信息传递效率令现代光纤通信亦为之失色。波斯商队驮来的金桃内藏的算法密码,既是精准调控水利的智慧结晶,亦是引发西域诸国技术军备竞赛的潘多拉魔盒——这种将《九章算术》转化为"算帛代码"的设定,恰似古代版AI技术的预演。而齿轮驱动的机械胡旋舞姬,更在宴饮欢歌中演绎着科技与艺术的永恒对话。
小说以"镜塔"为轴心构建了一个丝绸朋克世界,与过往的丝绸朋克作品不同,其彻底颠覆了西方蒸汽朋克的工业想象。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齿轮驱动下展开机械羽翼,长安城的铜镜网络比现代光纤通信早诞辰千年。杨晚晴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科技美学不是简单的古今嫁接,而是从《周髀算经》《水经注》中提炼出的东方科技哲学:都江堰的"水算法"将治水智慧转化为动态数学模型,敦煌星图的二十八宿坐标体系暗合量子计算原理。
当波斯商队用驼铃节奏传递加密信息时,整条丝绸之路化身为巨型生物计算机。金桃算法的设定堪称神来之笔——这个藏在西域蜜果中的终极密码,既是精准预测气象的超级程序,又是操控丝路命脉的权力密钥。同时,“金桃”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其既是唐朝与西域诸国物质文化交流的象征,亦是理解唐代社会心态的钥匙。
第一章“撒马尔罕之春”似乎亦然呼应了薛爱华老师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此书中考证: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曾两次向唐朝进贡“金桃”,这种灿黄的桃子被视作中亚文明与大唐帝国交流的缩影。其颜色与形态可能暗合唐代对异域珍宝的审美想象——“金”既指果实成熟时的金黄色泽,也可能隐喻其作为“黄金国度”(撒马尔罕)的珍贵贡品。小说中金桃内藏的预测性算法,既呼应了历史上金桃作为“异域珍宝”的神秘性,又将其功能从物质性层面提升至信息操控维度——这与薛爱华老师著作中“金桃嫁接技术曾引发唐代农业革命”相呼应,即小说通过算法隐喻了技术对文明进程的颠覆。
图 /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薛爱华(美)
二、四重奏:在权力漩涡中起众生相
小说通过四重奏式叙事,展现技术垄断引发的文明震荡:撒马尔罕学院的数学天才莫潘破解"无穷算法"时触及的神性震颤,与大唐密使陈持弓在镜塔密室中的密码破译形成理性与权谋的对位;密使在镜塔迷宫中破解的亦不只是加密情报,更是帝国操纵信息霸权的底层逻辑;西域商队首领伊嗣的驼铃暗藏情报密码,呼应着神秘守护者浮夜门跨越文明的救赎使命。
这种叙事结构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组,在盛唐气象的幕布下上演着科技时代的《权力的游戏》。当机械胡旋舞的齿轮咬合声与宫廷权谋交织,技术伦理的诘问如悬顶之剑:掌控"无限接近真理"的算法,是否必然导向文明的异化?
过往“金桃”是我们剖析唐代外来文明的吸纳机制的细小切口,而杨晚晴在曲折的历史中找到了一条狭小的裂隙,并将那片热土转化为技术霸权争夺的战场。小说中西域诸国对金桃算法的争夺,恰似历史上大唐与中亚诸国的贡品政治博弈,但更凸显了数字时代的数据战争本质。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使“金桃”成为贯通古今文明冲突的符号纽带。
三、算学诗篇:古人如何用算筹写代码?
杨晚晴老师在历史肌理中植入未来基因的笔法堪称精妙,他把《九章算术》变成了科幻的密码本,让古代智慧与未来科技在文字间跳起探戈:
都江堰的"水算法"设定堪称神来之笔——当古代治水智慧被解构为动态数学模型,现代人工智能调控自然的伦理困境已然呼之欲出。"水算法"的科幻设定:水流的走向由算筹推演决定。这不仅是古代工程的浪漫想象,更是对现代人工智能调控自然的隐喻——当技术能精准控制万物,人类是否还是自然之子?
镜塔操控的"影国"作为古代元宇宙,其信息操控机制与当代社交媒体算法形成跨时空共振。而撒马尔罕学院对金桃算法的垄断,恰似今日科技巨头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印证了"所有未来都藏在过去的算筹里"的终极隐喻。
莫潘用琵琶弦计算日食轨迹的场景,让《九章算术》与机器学习达成跨时空对话;丝绸经纬编织的"算机语言",恰似二进制代码的东方变奏。最震撼的是"影国"设定——通过镜塔网络构建的虚拟帝国,既是古代版元宇宙,又是对当下社交媒体算法的尖锐讽喻。当现代读者看到西域诸国为争夺算法发动"数据战争",历史轮回的镜像令人不寒而栗。
"金桃",这个能预知未来的算法,既像现代的AI系统,又像潘多拉魔盒。当西域诸国为争夺它大打出手时,让人想起今天的芯片战争与数据霸权。
四、千年镜鉴:在历史褶皱里照见今天
小说最终在敦煌洞窟的星空下达到哲学高潮。莫潘销毁金桃算法的抉择,不是简单的反科技宣言,而是对技术本质的终极叩问:当算筹能推演银河运转,是否还能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当丝绸密码可以改写历史轨迹,文明将走向《周易》卦象的宿命,还是创造新的可能?这些嵌在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未来命题,恰似一面青铜镜,映照出数字时代人类共同的困惑与希望。
这部作品的突破性在于,它用硬核的科技想象重构了东方文明的叙事维度。在杨晚晴笔下,敦煌飞天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未被激活的科技图腾;丝绸之路不是历史名词,而是持续千年的信息革命现场。当读者随着驼队穿越镜塔投射的时空裂缝,看到的不仅是盛唐幻夜,更是被算法重构的文明未来。正如小说结尾那句谶语:"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世界会重新选择前进的方向"——这或许正是中国科幻寻找文化主体性的最佳隐喻。
杨晚晴以丝绸为经、算法为纬,在盛唐西域的时空经纬中编织出独特的叙事织锦。这种"丝绸朋克"美学既不同于西方蒸汽朋克的工业粗粝,也超越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考据窠臼,在胡旋舞的机械韵律与《洛神赋》的数码重构中,完成对东方科技文明的浪漫重审。当莫潘用琵琶弦计算星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科技的想象奇观,更是对技术人文主义的深情回望。
结语:送给所有爱中式美学的你
《金桃》是一本会让人"上头"的书:它让你在翻阅《大唐西域记》般的古典韵味中,突然撞见科幻的未来感;在胡旋舞的旋转里,瞥见机械齿轮的精密咬合。这不是简单的"历史+科幻"的拼盘,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盛宴。
过往,“金桃”是物质文化交流的“标本”,而杨晚晴将其解构为权力操控的媒介。小说中“金桃算法能篡改天气”的设定,既暗合《撒马尔罕的金桃》提到的唐代“香钟”等精密技术,又通过科幻夸张揭示技术垄断的伦理困境——这与薛爱华强调的“唐代对外来文明既向往又警惕”的文化心理形成跨时空对话。
这种互文性不仅体现在命名层面,更通过“技术作为文明双刃剑”的核心命题,将薛爱华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升华为科幻寓言。正如《撒马尔罕的金桃》通过贡品解码唐代世界观,杨晚晴则用算法重构了文明演进的可能路径,使“金桃”成为跨越千年文明对话的密钥。
责任编辑 | 科幻酥烘焙坊 刘亚瑄
审核 | 科幻酥烘焙坊 蔡昊宏
来源 科幻酥烘焙坊
转载 高校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