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邹韵不被央视重用了?继三八红旗手后,又获得一项全国性荣誉
最近,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网公示,其中央视主持人邹韵成为唯一入选的媒体人,引发网友热议。与其他几位同时入选的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相比,邹韵确实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也没有改变行业现状的科研成果,她的事迹简介栏显示出来的都是本职工作份内的事。因此有不少网友认为,给一位主持人如此大的荣誉,是否影响公平?
其实,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并不是邹韵获得的第一个全国性荣誉称号,在此之前还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至于央视给的荣誉嘉奖就更多了。作为一位从外景记者转型不久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位从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走出来的冠军选手,作为有多年海外工作经历的80后,邹韵是否真的有资格获大奖?这个问题网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在信息爆炸却真相稀缺的时代,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价值该如何衡量?邹韵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一个优秀记者的职业发展史,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对什么样的媒体人才真正“重用”与“认可”。从海外记者到演播室主持人,从双语主持到高端访谈,邹韵的每一步都印证着一个真理:喧哗的时代,唯有回归新闻本质才能穿透迷雾,抵达受众心灵的最深处。
邹韵的职业态度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在当今浮躁的媒体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在新闻行业,许多年轻人渴望一夜成名,追求流量与曝光,而邹韵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从基层做起,专注于业务能力的精进,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积累,熟练掌握英语,不断拓展国际视野,为日后承担重大国际采访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许多网友看到的只是现在荣誉等身,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邹韵,却不知道她也有长达十年之久的沉淀期。而“慢成长”模式恰恰是当下媒体人最为稀缺的品质。在算法推荐、流量至上的媒体生态中,邹韵证明了真正的职业成就无法速成,必须经历时间的淬炼与专业技能的持续积累。当下价值多元、注意力分散,邹韵能获得不同群体的普遍认可不容易。
尤其在主持《高端访谈》时,邹韵的专业高度体现最鲜明。面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印尼总统佐科等国际政要,她的访谈既不失大国媒体的风范,又能深入挖掘受访者的真实想法。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对佐科专访就是典型案例——她既能把握国际关系大局,又能从细节切入,引导受访者展现个性与思想,以柔性方式呈现。
高水平的国际访谈能力,对于邹韵来说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专业训练与跨文化沟通经验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高端访谈》因为有了邹韵、王冠、何岩柯等主持人的主持,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群体的关注,打破了长期以来央视“严肃内容无人问津”的刻板印象。此种现象证明,当专业内容以恰当方式呈现时,完全能够突破圈层,获得观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