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听说你家拆迁的事有眉目了?"
周老太抬头看了看屋外,只见那株她栽了几十年的石榴树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默默点了点头。
她不知道,这个拆迁决定将如何改变她和子女们的命运,也不曾想到,六十岁生日那天,她会因为一个意外发现而彻底愣在原地。
01
周淑兰站在老屋前,目光扫过这座她生活了近四十年的院子。
青砖灰瓦,一间正屋两间厢房,还有那口年年都要清理的老水井。
每一砖一瓦都藏着她与已故丈夫王德明的记忆,甚至连墙角那处被孩子们踢出的缺口,也让她舍不得修补。
"老周家的,想啥呢?"邻居赵大婶挎着竹篮走过来,"刚从镇上回来,听说咱们村真要拆迁了,政府已经发通知了。"
周淑兰的心一颤,虽然村里关于拆迁的传言已经流传了好几个月,但真正听到确切消息,她还是感到一阵恍惚。
"听说咱这片补偿挺高的,你家这宅基地和房子加起来,怎么也得三百多万。"赵大婶压低声音,眼睛瞪得溜圆,"你可得想好怎么处理这笔钱,可别让人给骗了。"
"三百多万?"周淑兰喃喃重复着这个数字,她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妈,在做什么呢?"一个温柔的女声传来,周淑兰的女儿王丽从小路上走来,身旁跟着女婿孙志强。
王丽今年三十六岁,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嫁给了同校的体育老师孙志强。两人虽然工作稳定,但工资不高,加上县城的房价一直在涨,至今还住在学校分配的老旧宿舍里。
"丽丽啊,你们今天怎么有空回来了?"周淑兰脸上露出笑容,赶紧迎上去。
"今天下午没课,就想着回来看看您。"王丽挽着母亲的胳膊,脸上带着孝顺的微笑。
三人进到屋里,赵大婶也跟了进来,迫不及待地宣布:"丽丽,你们家要发财了!村里要拆迁,你妈这房子能赔三百多万呢!"
孙志强听到这个数字,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顿,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王丽则惊讶地看着母亲:"妈,是真的吗?"
周淑兰点点头:"刚听赵婶说的,具体数还不确定。"
赵大婶见话题被引出来了,找了个理由离开,留下一家人继续讨论。
"妈,如果真拿到这笔钱,您有什么打算?"王丽小心翼翼地问道。
周淑兰沉默片刻,目光落在墙上那张全家福上。照片里,已故的丈夫站在中间,她和儿子王刚、女儿王丽分列两侧。王刚是家里的小儿子,比王丽小两岁,在县城一家建材公司做销售。
"我想着,要不都给你弟弟吧。"周淑兰终于开口,"他现在还没成家,在县城买房压力大。有了这笔钱,他就能买套好房子,找个好媳妇了。"
屋内一时寂静。孙志强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嘴唇抿得很紧,但最终没有说话。
王丽轻声道:"妈,这么多钱,您不留一些给自己养老吗?"
"我?我有什么用钱的地方,"周淑兰摆摆手,"再说了,以后你们不是会照顾我吗?尤其是小刚,他是儿子,将来肯定会赡养我的。"
孙志强终于忍不住了:"妈,不是我说,这么多钱全给小刚,是不是......"
王丽急忙拉了拉丈夫的袖子,示意他不要说下去。孙志强看了妻子一眼,叹了口气,没有继续。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王刚推门而入。他西装革履,头发用发胶固定得一丝不苟,一看就是城里人的打扮。
"妈,姐,姐夫,你们都在啊。"王刚笑着打招呼,随手放下一袋水果,"刚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什么好消息?"周淑兰眼睛一亮。
"我谈女朋友了,叫张美玲,县医院的护士长。"王刚得意地宣布,"人家条件挺好的,家里要求我必须在县城有房子才能结婚。"
周淑兰一听,立刻兴奋起来:"好好好!妈正好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村里要拆迁了,咱家能拿到三百多万补偿款。妈都给你,你买房子结婚用!"
王刚闻言大喜,一把抱住母亲:"妈,您太好了!有了这笔钱,我就能在县城买套像样的房子了!"
王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孙志强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屋内的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傍晚,王丽和孙志强准备回镇上。临走前,王丽单独找到母亲。
"妈,您真决定了?全部给小刚?"
周淑兰拍拍女儿的手:"丽丽,你已经嫁人了,按咱们老家的规矩,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再说,你和志强都有工作,日子也过得去。小刚不一样,他要成家立业,需要这笔钱。"
王丽望着母亲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妈,我尊重您的决定。只是希望您也为自己考虑一下,留些钱养老。"
"傻孩子,"周淑兰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妈有你们,还怕没人养老吗?"
王丽没再说什么,但在回去的路上,她和孙志强之间的气氛有些凝重。
"三百多万啊,"孙志强终于忍不住说道,"咱们辛苦攒了这么多年,也才存了二十万。"
王丽轻声道:"妈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该干涉。"
"我知道,"孙志强叹了口气,"只是我总觉得这事不太对劲。算了,不说了。"
他握住妻子的手,两人默默地走在乡间小路上,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02
拆迁的事情进展得比预期快。三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带着协议来到了周淑兰家。
"周大姐,经过评估,您家的补偿款总额是三百二十万。"工作人员张主任推了推眼镜,"您看一下协议,没问题的话就签字按手印。"
坐在一旁的王刚听到这个数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比预计的还多啊!"
周淑兰没等孩子们发表意见,直接在协议上签了字,又按了手印。
"好,补偿款会在一周内打到您提供的银行账户上。"张主任收好协议,起身告辞。
王刚送走张主任后,兴奋地搓着手:"妈,这下真是发财了!县城中心的房子都买得起了!"
周淑兰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心里涌起一阵满足感。她从未想过,自己这一生还能为儿子做这么大的贡献。
一周后,补偿款如期到账。周淑兰拿着银行卡,直接交给了王刚。
"小刚,这是咱家的拆迁款,一共三百二十万,妈都给你。"
王刚接过卡,却突然问道:"妈,要不要给姐姐一部分?毕竟这么多钱..."
周淑兰摇摇头:"不用,你姐早就嫁人了,这是咱们家的财产,归你。再说你姐姐也没说要钱啊。"
王刚点点头,没再多说。他小心地把银行卡放进钱包,仿佛那是一张易碎的宝贝。
"对了,妈,您老了以后,还是得有个养老钱。我先给您留二十万吧。"王刚提议道。
周淑兰连忙摆手:"不用不用,妈现在身体好着呢,再说以后不是有你吗?你先把房子的事解决了,等你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妈以后就跟你们住。"
王刚听了,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好,那就这么定了。"
送走儿子后,周淑兰坐在老屋的门槛上,望着远处的田野。心里却涌起一丝不安。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丽丽那么懂事,却一分钱也没给她。但转念一想,女儿已经出嫁,不应该再分家里的财产,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啊。
她安慰自己:等小刚有出息了,肯定会照顾姐姐的。再说了,丽丽从小就懂事,她不会在意这些。
周末,王丽和孙志强回来看望母亲。得知拆迁款已经全部给了弟弟,王丽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凝固,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妈,您做得对。小刚确实需要这笔钱。"王丽真诚地说道,眼神里没有一丝嫉妒或不满。
周淑兰看着女儿,心中涌起一阵感动和愧疚。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脸:"丽丽,妈知道你最懂事。等你弟弟安顿好了,妈一定让他好好谢谢你。"
王丽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她帮母亲收拾屋子,打扫庭院,就像往常一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孙志强在一旁看着妻子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妻子心里一定不好受,但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把家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不能让妻子因为没有分到拆迁款而在生活上受委屈。
当天晚上回去的路上,孙志强终于忍不住问道:"你真的不在意吗?"
王丽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在意又有什么用呢?那是妈的决定,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尊重。再说了,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小刚需要这笔钱安家立业,我们现在虽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揭不开锅。"
孙志强紧紧握住妻子的手,心中涌起一阵爱意和心疼:"丽丽,你真是太好了。我保证,以后一定会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丽靠在丈夫肩上,轻轻地笑了。月光下,她的眼角有一滴晶莹的泪光,不知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隐藏在心底的那一丝失落。
03
有了拆迁款的加持,王刚很快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买了一套一百四十平米的大房子,还购置了全新的家具和电器。
六个月后,他和张美玲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礼当天,周淑兰穿着儿子儿媳专门为她买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看着台上神采奕奕的儿子,心中无比骄傲。这一刻,她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把钱给儿子,看他娶了这么好的媳妇,将来肯定会孝顺自己的。
王丽和孙志强也来参加了婚礼,还送了一笔不菲的礼金。王丽全程照顾着母亲,生怕她在喧闹的婚礼现场感到不适。
"妈,您看小刚多精神,这下您可以放心了。"王丽笑着对母亲说道。
周淑兰点点头,眼睛一直追随着儿子的身影:"是啊,看着他结婚,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张美玲的父母对这场婚事也非常满意。婚宴上,张父主动敬酒,称赞道:"周大姐,您把小刚培养得真好,我们家美玲嫁给他,我们也很放心。"
周淑兰红着脸连声道谢,心里美滋滋的。
婚礼过后,王刚和张美玲开始了新婚生活。起初,他们还时常回村看望周淑兰,但渐渐地,这样的探访变得越来越少。王刚总是以工作忙为由推脱,而张美玲则几乎不再露面。
周淑兰虽然有些失落,但也理解年轻人工作的不容易。她常常安慰自己:"小刚现在要努力工作,将来生活好了,自然会有时间陪我。"
反倒是王丽和孙志强,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回来看望她,帮她收拾屋子,陪她聊天。自从村子拆迁后,周淑兰暂时住在村委会安排的过渡房里,条件并不好,她一直期待能搬进儿子的新房子住。
一年过去了,周淑兰终于忍不住,给王刚打了电话。
"小刚啊,妈想去你们那住几天,可以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王刚略显尴尬的声音:"妈,这个...现在不太方便。美玲怀孕了,医生说需要静养,不能受打扰。"
"那真是好事啊!"周淑兰立刻高兴起来,"我去了正好可以照顾她啊。"
"不用了,妈。美玲妈妈已经来了,屋子里住不下那么多人。等美玲生完孩子,身体恢复了,我再接您过来。"
周淑兰的笑容僵在脸上,但她很快调整好情绪:"那好吧,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需要妈帮忙的,随时说。"
挂了电话,周淑兰坐在院子里,看着天空飘过的白云,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她回想起当初把全部拆迁款给儿子时的场景,想起儿子信誓旦旦要孝顺她的承诺,不禁有些失落。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王丽和孙志强走了进来。
"妈,我们来看您了,还带了您爱吃的糖醋排骨。"王丽笑着举起手中的保温盒。
看到女儿,周淑兰的眼眶一下子红了。她强忍着泪水,笑着说:"丽丽来了,快进来坐。"
吃饭时,周淑兰不经意地提起了想去王刚家住的事,以及被拒绝的经过。
王丽和孙志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心疼。
"妈,要不您跟我们住吧?"王丽提议道,"虽然我们的房子不大,但绝对能住下您。"
周淑兰摇摇头:"不用了,我知道你们宿舍小,再说我住在这里,习惯了。"
孙志强听出了丈母娘话中的落寞,正色道:"妈,其实我和丽丽一直有个想法,准备在镇上买套房子,这样以后照顾您也方便。我们已经看了几套,很快就能定下来。"
"真的吗?"周淑兰惊讶地看着女婿,"你们哪来的钱买房子?"
王丽笑了:"妈,我和志强这些年一直在存钱。再说学校最近搞了个政策,教职工买房有补贴,我们能负担得起。"
周淑兰注视着女儿和女婿,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她突然明白,真正的孝顺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那份牵挂和关爱。
夜深了,王丽和孙志强离开前,王丽紧紧抱住母亲:"妈,您别多想,小刚可能是真的忙。等他们安顿好了,一定会来看您的。"
周淑兰点点头,目送女儿和女婿离去,心里却清楚,女儿这是在安慰她。
她回到屋里,看着墙上那张全家福,默默叹了口气。照片里,王刚笑得那么灿烂,那么真诚,她怎么也想不到,给了儿子全部家产后,却换来了这样的疏远。
04
拆迁工作继续推进,终于,周淑兰分到了一套七十平米的安置房。虽然比不上王刚在县城买的大房子,但对于一直住在破旧平房里的周淑兰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改善。
搬家那天,王丽和孙志强一大早就赶来帮忙。他们租了一辆小货车,将母亲的家具和日常用品一件件搬上车。那些老旧的家具在崭新的安置房里显得格格不入,孙志强提议去家具城看看。
"妈,您这些家具太旧了,咱们买些新的吧。"孙志强说。
周淑兰犹豫了:"太贵了吧?我这老婆子住什么新家具。"
"怎么会贵呢?"王丽笑着说,"再说了,您住得舒服,我们才放心。"
就这样,王丽和孙志强带着周淑兰去了县城的家具城,为她挑选了一套新沙发和一张新床,还有一台大屏幕电视。付款时,周淑兰心疼地看着价签上的数字,但王丽坚持要为母亲买最好的。
"妈,这是我和志强的一点心意。您别嫌弃。"王丽温柔地说。
回到安置房,王丽和孙志强忙前忙后,将新家布置得温馨舒适。他们还特意在阳台上摆放了几盆绿植,让整个空间更加生机勃勃。
"妈,您看满意吗?"王丽问道。
周淑兰环顾四周,眼眶湿润了:"太好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这时,门铃响了。王丽去开门,发现是弟弟王刚。
"小刚来了!"王丽高兴地喊道。
王刚西装革履地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精美的礼盒。看到焕然一新的安置房,他有些诧异:"哟,妈,您这房子布置得不错啊。"
周淑兰见到儿子,眼睛一亮:"小刚,你来了!快坐,我给你倒茶。"
王刚将礼盒递给母亲:"妈,这是美玲托我带给您的补品,说是对您身体好。"
周淑兰接过礼盒,有些失落地问:"美玲怎么样了?她怀孕还顺利吗?"
"挺好的,已经五个月了,医生说是个男孩。"王刚有些心不在焉地回答,不时看表,"对了妈,我今天来是想告诉您,美玲下个月要做个重要检查,她妈妈要回老家一趟,您能不能去我们那住几天,帮忙照顾她?"
周淑兰眼睛一亮:"当然可以!我随时都可以去。"
"那就这么定了,下个月初我来接您。"王刚站起身,"抱歉,妈,我还有个会要开,先走了。"
说完,他匆匆离开,整个过程不超过二十分钟。
王丽和孙志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周淑兰则站在门口,久久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晚上,王丽和孙志强留下来陪母亲住了一晚。临睡前,周淑兰拉着女儿的手,欲言又止。
"妈,有什么事您就直说。"王丽温柔地问道。
周淑兰叹了口气:"丽丽,妈是不是做错了?当初把钱全给了你弟弟..."
王丽急忙安慰道:"妈,您别多想。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您做什么决定都是为了我们好。"
周淑兰摇摇头:"可我现在总觉得对不起你。小刚有了钱,买了房,结了婚,反倒很少来看我。你和志强虽然没得到家里一分钱,却一直这么孝顺。"
王丽紧握母亲的手:"妈,您养育了我们,这辈子我们都报答不完。我和志强照顾您,是应该的,不是为了钱。"
周淑兰眼中含泪,感动地看着女儿:"丽丽,妈有个想法。这套安置房,以后就留给你和志强。"
王丽坚决地摇头:"不行,妈,这是您的房子,您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房产。再说,我和志强马上就能买上自己的房子了。"
周淑兰还想说什么,但看到女儿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
那晚,躺在新床上,周淑兰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回想起自己一生的选择,尤其是把拆迁款全给儿子的决定,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后悔。传统观念告诉她,儿子是根,是传宗接代的希望,理应得到更多的家产。但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传统观念。
次日一早,周淑兰起床后,发现王丽已经在厨房忙碌,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早餐。
"妈,快来吃饭。"王丽笑着招呼道。
吃早饭时,周淑兰突然问道:"丽丽,你们真的要在镇上买房子?"
王丽点点头:"是啊,都看好了,就等这个月发了工资,就去付首付。"
"首付要多少钱?"周淑兰追问。
"大概二十万吧。"王丽轻描淡写地说,"我们这些年存了一些,再加上单位的补贴,应该够了。"
周淑兰沉默了一会儿,下定决心般地说:"丽丽,妈这里还有一些积蓄,大概十万块钱,你拿去添补一下首付。"
王丽惊讶地看着母亲:"妈,您哪来的钱?不是都给小刚了吗?"
"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原本是准备养老用的。"周淑兰解释道,"现在我有了安置房,也不需要那么多钱了。你们买房子更重要。"
王丽眼眶湿润,摇摇头:"不行,妈,那是您的养老钱,我们不能要。"
"丽丽,就当妈补偿你。"周淑兰坚持道,"当初把拆迁款全给了你弟弟,妈心里一直过意不去。这些年,我每次看到你们这么辛苦还要照顾我,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
王丽红了眼眶,伸手握住母亲粗糙的手:"妈,您别这么说。我和志强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不缺钱用。您的钱还是留着自己花吧。"
孙志强也在一旁劝道:"是啊,妈。我和丽丽现在工作都稳定,能攒得起首付。您的钱还是自己留着,将来万一生病了用得上。"
周淑兰摇摇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芒:"我意已决。这钱你们必须拿着。要不是有你们常来照顾我,我这老太婆哪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最终,在周淑兰的坚持下,王丽和孙志强勉强收下了这笔钱。临走时,王丽再三叮嘱母亲要保重身体,有事就打电话,别自己硬扛。
送走女儿和女婿后,周淑兰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她开始思考,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坚守的"儿子是根"的观念是否真的正确。
为什么给了儿子所有的钱财,却换不来他的陪伴和关心?而女儿虽然没有得到家里的财产,却始终不离不弃?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直到一个月后,王刚如约来接她去县城住。
05
时光飞逝,一眨眼两年过去了。周淑兰的安置房已经住得格外顺心,墙上挂满了王丽和孙志强为她拍的照片。每个月,女儿都会按时回来看她,有时还会带着学生们自制的小礼物。王刚的儿子也出生了,取名王小虎,周淑兰去看过几次,但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从未在儿子家过夜。
那次去儿子家照顾张美玲的经历,至今让周淑兰记忆犹新。她本以为会住上一段时间,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却只待了三天就被送回来了。原因是张美玲觉得她做的饭"不合口味",还嫌她把房子收拾得"不够干净"。
最让周淑兰心寒的是,当她准备离开时,无意中听到儿媳妇对儿子说:"好不容易才买了这么好的房子,可不能让老太太住习惯了,以后赖着不走。"
更让她震惊的是,儿子竟然没有反驳,只是讪笑着应和。那一刻,周淑兰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不过,这些不快很快被一个好消息冲淡了。王丽和孙志强如愿买了新房子,还特意空出一个朝阳的房间,说是留给她住的。虽然周淑兰没有去过,但光是听描述,她就能想象出那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家。
转眼间,周淑兰的六十大寿就要到了。在中国传统里,六十岁是一个重要的年龄,意味着一个甲子的轮回。按理说,子女应该为父母操办一场热闹的寿宴,以示孝顺。
寿辰前一周,周淑兰接到了王刚的电话。
"妈,我有个不好的消息要告诉您。"王刚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听起来有些歉疚,"我下周要去省城参加一个重要的培训,可能赶不回来给您过生日了。"
周淑兰的心一沉,强作镇定地说:"没事,工作要紧。你在外面注意安全就好。"
"我已经让美玲准备了一份礼物,到时候会送过去的。"王刚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敷衍。
挂了电话,周淑兰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她知道,儿子的借口很可能是假的。毕竟,六十大寿的日子是早就定好的,如果他真的在乎,完全可以提前安排好工作。
就在她沉浸在失落中时,王丽打来了电话。
"妈,您的大寿我们肯定会回来的。志强已经请好了假,我们打算好好给您庆祝一下。"
周淑兰听了,心里一暖:"不用太铺张,你们能回来陪我吃顿饭就行。"
"那怎么行!六十大寿是大事,我们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王丽的声音充满了兴奋,"到时候,您就等着享福吧!"
挂了电话,周淑兰心里既感动又愧疚。女儿一直这么孝顺,而自己当年却把全部家产给了儿子,这公平吗?
寿辰前一天晚上,周淑兰接到村里几个老姐妹的电话,都说明天会来给她祝寿。
周淑兰有些意外,她原本以为只会是简单的家庭聚餐,没想到女儿竟然还邀请了这么多人。
夜深了,周淑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她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年轻时嫁给王德明,到生儿育女,再到丈夫去世后独自支撑这个家。她付出了那么多,最终却只能在女儿身上找到慰藉。想到这里,一滴眼泪悄然滑落。
第二天一早,周淑兰正坐在桌前发呆,突然听到了敲门声。一开门就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