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集团今日发布讣告,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叶琳瑯同志于2025年4月8日23时56分在长春去世,终年93岁。
叶琳瑯原名叶庆皖,1932年1月2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七七”事变后,五岁的她便留在上海奶奶家,曾就读于上海进德小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父母到南京工作,就把她带到南京继续上学,就读于南京明德女子中学(今南京三十六中学)。其间,喜爱文艺的她成了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诵会、讲演会,还在学校参加演出过《少年游》《沉冤》《夫妻识字》等话剧和秧歌剧。
1950年9月,叶琳瑯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现北京电影学院),成为新中国首批接受系统化表演教育的艺术生,1953年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4年在故事片《土地》中首次登上大银幕,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86年12月从长影退休。2011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评委会特别荣誉奖。
进入长影后不久,叶琳瑯出演了电影《如此多情》中的女主角傅萍,傅萍是一个情感丰富却又略显滥情的女性形象,她周旋在大学生、制片厂员工、科长三个男人之间,原以为自己能在多个角色里游刃有余地切换,最终却落得一个狼狈收场。谈及为什么会选叶琳瑯演傅萍,导演方荧评价,“叶琳瑯的眼神是多变的。有时候多情,有时候无情,有时候懵懂,有时候凌厉。她演舞台剧只靠一双眼睛就能让人记住,演电影肯定行!”影片上映后,正如导演所料,叶琳瑯的精彩演绎,让傅萍这个复杂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此后,她分别在反特题材影片《虎穴追踪》《铁道卫士》中,生动地塑造了“资丽萍”“王曼莉”两个女特务形象。前者表面知书达礼温文尔雅,实则暗藏心机诡谲多疑,后者刚一出场的质朴装扮,颠覆了以往电影中的女特务形象,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将女特务的阴险毒辣诡计多端秉性跃然于银幕之上。叶琳瑯凭借在话剧舞台上积攒下来的经验,加上扎实的表演功底,将这两个角色演绎得层次分明自然得体,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叶琳瑯的表演生活化,人物特性鲜明,尤其是以演反面人物和喜剧人物见长。在长影工作的40多年里,她参与拍摄了《笑逐颜开》《金玉姬》《艳阳天》《金光大道》《小字辈》《排球之花》《不该发生的故事》《城市假面舞会》《最后一个皇妃》《离婚合同》等三十多部影视剧,为《保尔·柯察金》《一仆二主》《伪金币》等三十余部译制片中的角色配音,并在《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多部大型话剧、独幕剧中扮演主要和重要角色。2008年,叶琳瑯受邀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刘姥姥”一角,成为她最后的表演艺术形象。
和银幕上塑造的形象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叶琳瑯,举止温柔,性格和蔼。多年后回忆起扮演反派角色的往事,她表示,“我长得不漂亮,没有那么多漂亮女孩的顾虑,所以不论演好人还是坏人,都能放得开。”但导演们却认为她可塑性很强,戏路很宽,这也成为她片约不断的原因。尽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小角色”,但她都倾注全部热情去创作,力争“人各有貌”。
叶琳瑯老师,一路走好!
刘姥姥分析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位极具特色的人物。她虽然是个乡村老妪,却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作用,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物背景与身份
刘姥姥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居住在乡下。她与贾府有着一种远房的亲戚关系,这种关系并不紧密,只是因为早年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祖上与贾府王夫人的娘家连了宗,所以刘姥姥才得以与贾府有了一些牵连。她靠着几亩薄田度日,生活颇为艰辛,家中人口简单,有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板儿等。
性格特点
刘姥姥有着善良淳朴的性格。她初次进贾府时,面对贾府的奢华和众多的规矩,显得小心翼翼,但她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家人寻求一些帮助,并非是贪婪地索取。当她得到贾府众人的施舍和帮助后,心中充满了感激,后来还带着自己地里种的新鲜瓜果蔬菜来报答贾府。
同时,刘姥姥还十分幽默风趣。她深知自己在贾府众人眼中是个“土气”的乡下人,所以常常故意以自嘲的方式来逗大家开心。例如在宴会上,她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样的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她这种幽默并非是刻意的做作,而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质朴和豁达,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贾府复杂的环境和众人的眼光。
此外,刘姥姥还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尽管生活贫困,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去改善生活。为了家人,她不惜放下自己的面子,前往贾府攀亲求助,这种为了生活努力争取的精神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刘姥姥是串联起《红楼梦》故事的一条重要线索。她的三次进贾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贾府的兴衰变化。第一次进贾府,刘姥姥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贾府的奢华和威严,初步了解到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庞大的家族体系。她眼中的贾府,无论是府中的建筑、陈设,还是仆人的穿着、行事,都充满了新奇和敬畏。
第二次进贾府,此时的刘姥姥已经与贾府的众人有了一些熟悉,她在贾府中住了一段时间,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了贾府的生活。这次进府,作者通过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贾府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如宴会的奢华、众人的诗词雅趣等,同时也通过刘姥姥的幽默逗趣,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氛围。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也隐隐透露出贾府奢华背后的危机,如贾府众人的铺张浪费,对钱财的不珍惜等。
第三次进贾府时,贾府已经家道中落,一片衰败景象。刘姥姥再次来到贾府,看到的是物是人非,曾经的繁华不再。她的到来,与前两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贾府兴衰的巨大落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从主题上看,刘姥姥是作者用来对比和衬托贾府生活的重要人物。她代表着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与贾府的贵族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她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贾府生活的奢靡无度,如一顿饭的花费可能是刘姥姥一家一年的生活费用。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暗示了贾府这种奢华生活难以长久维持的命运。同时,刘姥姥在贾府衰败后的所作所为,如她对巧姐的救助,也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与贾府中一些人在落难时的冷漠形成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经典情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情节之一。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被贾母邀请到大观园中游玩。她在园中看到了各种新奇的事物,如潇湘馆的翠竹、怡红院的精致陈设等,一路上惊叹不已。在宴会上,王熙凤和鸳鸯为了逗贾母开心,故意捉弄刘姥姥,让她扮演一个滑稽的角色。刘姥姥也十分配合,她的言行举止让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如她把鸽子蛋当作鸡蛋去夹,结果怎么也夹不起来,还说“一两银子一个呢,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刘姥姥的质朴和幽默,也让读者看到了贾府众人在富贵生活中的无聊和对他人的戏谑。
另一个情节是刘姥姥救巧姐。贾府衰败后,巧姐面临被卖的困境。刘姥姥得知后,不顾自己的年老体弱和生活艰难,毅然伸出援手,将巧姐接到乡下,让她免受了苦难。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刘姥姥的善良和义气,她虽然是个贫苦的乡下人,但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知恩图报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丰满和立体的人物形象。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了贾府的故事中,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变迁。她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让读者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