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潇洒地伸手开门,指尖却和门把手“火花四溅”;
你优雅地脱下毛衣,周围都笑了——头发炸成海胆同款……
静电——随时随地,给你一记“针灸”。
静电困扰多多,市面上也有不少商家推出了**“防静电喷雾”**。喷一喷,静电就消失了?该不会是智商税吧?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推出的科普公益系列短视频《靠谱》第十八期带你揭秘!
本期特邀专家——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实验学校互动式科学实验室负责人刘振奎,带我们一起解惑!
为何会有静电?
静电本质是物体间摩擦导致的电荷分离现象,其危害程度与电荷积累量呈正相关。当电位差达到临界值时,放电现象可产生显著电火花。
除瞬时刺痛感外,静电对人体及环境存在以下实质性威胁:
生理影响:干燥环境中,静电电荷积聚易引发皮肤瘙痒、红斑等过敏反应,干扰正常睡眠节律。
工业安全隐患:矿井等密闭空间内,作业工具与矿物摩擦产生的静电放电,可能引燃悬浮可燃粉尘,造成爆燃事故。加油站操作中,人体与车辆摩擦形成的静电荷在接触油枪时释放,存在引燃油蒸汽的火灾风险。
医疗设备干扰: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装置依赖精密电生理机制,强静电环境可能干扰其正常工作状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构成潜在威胁。
防静电喷雾真的有效吗?
基于证据的自圆其说皆为真理
我们把橡胶棒与织物摩擦产生静电后,可观察到带电体吸附微小物体的现象,验电器指针偏转角度与电荷量也呈正相关。但是喷了防静电喷雾后,物体表面电荷分布显著减弱。
实验证明,防静电喷雾确实有用,但……也确实没必要购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这几个就可以防好静电啦!
出门前在身上喷水;
穿全棉、全麻、丝绸等材质的衣服;
室内放空气加温器及植物;
涂抹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
多喝水,保持体内的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部分防静电产品虽宣称附加功能,但其核心机理仍遵循电荷传导物理规律。针对民间流传的饮食调节法等非物理性方案,科学界尚未发现充分证据表明维生素摄入与体表电荷量存在直接相关性!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生活小百科呢?欢迎继续关注《靠谱》!
科普专家:
刘振奎,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实验学校互动式科学实验室负责人
靠谱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