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与家国情怀。在当代社会,如何让传统节日既保留精神内核,又焕发时代新意,成为一道亟待解答的命题。东营市的实践表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创新融合,让文化传承与社会文明建设相互滋养,最终实现节日价值的升华。
敬老孝亲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共同诉求
尊老敬老历来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内涵,但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这一传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东营市通过“一个人的剧场”“爱撒桑榆”等文明实践项目,将单向的孝道表达转化为双向的情感互动。青少年志愿者走进独居老人家中,以才艺表演、倾听陪伴等方式传递关怀,不仅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更让年轻一代在行动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层价值。此类实践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帮扶,而是通过情感联结重构代际关系,使孝亲敬老从家庭伦理升华为社会共识。这种转变既是对传统的赓续,也是对现代社会治理难题的积极回应——当老龄化成为普遍挑战,唯有将个体责任转化为集体行动,才能让“老有所依”真正落地生根。
缅怀先烈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
清明节对先烈的追思,本质上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价值认同的强化。东营市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将青少年红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让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少先队员在纪念碑前的宣誓、对革命文物的凝视、对英雄故事的聆听,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种沉浸式教育之所以有效,在于它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可触碰的鲜活记忆。当孩子们在烈士墓前擦拭墓碑、敬献鲜花时,他们不仅在完成仪式,更是在与历史共情中建立身份认同。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这样的“在场感”——唯有让青少年亲身感受历史的重量,才能激发其内心的使命感,从而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自觉。
文化创新是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的关键
传统节日若要避免沦为形式化的符号,必须通过创新实现与当代生活的深度链接。东营市在清明节期间推出的簪花制作、艾草锤体验、科技与传统融合实验等活动,正是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参与性、互动性的现代实践。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核心价值,还通过多元载体拓展了其外延。例如,“绘本里的清明”故事讲读会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文化理念,科技馆的科学实验则让青少年在探索中理解传统节日的自然意涵。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通过现代技术、艺术形式和教育手段,让古老习俗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被感知和接纳。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公约数”——既要守住精神根脉,又要回应时代需求,如此才能让节日文化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东营市的清明图景,展现了一座城市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中的智慧。它告诉我们,传统节日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成为照见未来的明镜。敬老孝亲的实践,指向老龄化社会的温情解法;红色教育的深化,关乎民族精神的代际传递;文化创新的探索,则为传统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当缅怀与新生共舞、记忆与时代共鸣,清明节便超越了单纯的仪式,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明进步的纽带。这种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守护文化根脉,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答案:如何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让传统成为滋养心灵的永恒力量。(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