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秀”成为唯一的标尺,当父母的期待变成无形的枷锁,那些看似耀眼的孩子,或许正孤独地站在悬崖边缘。
4月7日,网上疯狂传播着一则讣告:年仅16岁,曾获得奥赛银牌的于行健,于4月1日跳楼身亡。
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疼,救我”。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外人眼里的“温柔、真诚、人品好的男孩”,却成了父亲祭文里的“魔丸”。
那么,拥有无限未来的天才少年因何走上绝路?父亲又为什么要抹黑已经离世的儿子呢?
坠楼去世或因“成绩下滑”
于行健同学就读于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这所高中算是整个沈阳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无数家长都挤破了脑门想把孩子送进去。
而在这所精英学子云集的学校,于行健又是“天才中的天才”,作为学校的奥赛选手,曾多次获得大奖。
从学校的公众号上查询得知,于同学在2023年北京举办的奥数大奖赛中,靠着仅差3分就得到满分的傲人成绩,获得了该比赛项目的金牌。
随后,于同学被学校重点培养,陆续又参加了许多奥数比赛,成绩总体也算优秀。
去年的时候,于同学入选了省队,开始参加全国性奥数大赛,最后斩获了银牌。
然而,这些耀眼的成绩对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在外人眼中,于行健的未来只有比现在更好才是“合格”,否则稍有退步,就会变成外人眼中的懈怠。
果不其然,从步入2025年之后,于同学的奥赛成绩愈发的不理想,在一次重要的奥数竞赛中,于行健与前排的同学成绩有着较大差距,而他又因为着急导致失误,最终只获得第10名。
按理说,能够在全是奥数天才的比赛中斩获第10名,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但与第一名相差300分的悬殊感以及此次省队只挑选前7名参加后续比赛的噩耗,导致于行健“天塌了”!
奥赛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于行健的同学说他经常在教室里偷偷哭泣,一直对这次失利耿耿于怀,就像是魔怔了一样。
4月份将迎来于行健的17岁生日,而六月份之后,也将迎来他的高三生涯。
家人朋友计划趁着他的生日,好好的安抚一下于行健,但4月的第一天,学校却发现向来准时的于行健“翘课了”。
老师急忙联系于同学的家属,可得到的回复却是:“行健早上吃完饭就去学校了,并没有在家里逗留!”
老师和妈妈结合着于同学近期的表现,顿感不妙,她们急忙开始寻找。
一群人四处找寻于同学无果后,在下午的16时40分,于同学一家所在的沈阳市浑南区唯美品格小区楼下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喊“有人跳楼了”!
于同学的妈妈怀着忐忑的心情下楼查看,可结果却令她绝望,地上躺着的竟真是自己的孩子。
此时于同学的父亲还在上班,在得知于同学坠楼送往医院抢救之后,也火速赶往了沈阳市医院。
然而,在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后,于行健于4月1日19时宣告死亡,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妈妈,我疼,救我
在与同学坠楼身亡之前,他最后本能喊出了一句:“妈妈,我疼,救我”。
这一句话让人听了十分揪心,不论他在跳楼前做了怎样的决定,可在最后依旧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那便说明一切都有挽救的可能性。
可越是如此,于同学的离世就越让家人感到悲痛后悔,心里会不停地想着:“如果我之前多关心关心他,不给他那么大的压力,今天盯着他去学校,孩子就不会死了...”
校方得知该消息后,在讣告中总结道:于行健去世,因个人压力繁杂等原因。
而对于同学短暂人生的描述中,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人品以及学习能力全都一致好评。
一位了解信息奥赛的网友透露,信息奥赛比起其他学科的竞赛,它非常考验临场状态,哪怕你实力再强劲,一旦出现一点小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
于行健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的“天才”身份让他习惯了高高在上,难以承受外来的压力,尤其是比赛结果的不理想,直接让于同学内心构建的防线崩溃。
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于同学的成绩和能力是很多竞赛生无法企及的高度,但在他自己眼中,或许取得好成绩是“本该如此”。
当结果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后,应试教育的弱点被无限放大,未经世事的于同学选择了用结束生命的方式逃离压力。
父亲祭文中的“魔丸”
天才是一种赞誉,同样也是一种压力,毕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于同学父亲的祭文中,一些内容引发了巨大争议,他说儿子从小就聪明,长大些后都不需要自己的辅导就能独自计算
看到乞讨的孩子时,于同学曾忍不住哭泣,可见其内心之善良。
于是,我们看到于同学父亲将孩子形容成“灵童”,可后续的内容却迎来转折,于同学开始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甚至表明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爸爸妈妈”。
最后,父亲将儿子比喻成“魔丸”,他因为自己天才之名,看不起这个世界,甚至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想要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
戾气导致于同学越来越暴躁,经常我行我素,粗鲁的对待着最爱他的妈妈。
长长的祭文中,父亲并没有说儿子具体做了些什么,只是笼统的讲述了于同学从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成为叛逆少年的变化。
而粗鲁的对待最爱他的妈妈,说明于同学在对外释放压力的过程中,已然失去了自控能力。
网友们看到父亲发布的祭文后,第一时间便认为:一个16岁的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不是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多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对其灌输的思想很大程度决定了于同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成如今的悲剧收场,大人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从学校的讣告中可以看出,于同学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十分友好,说明他本性并不坏,唯独在父母面前表现的像个“魔丸”,可见他将所有的压力来源归咎到了父母头上。
十几岁的孩子叛逆实属正常,这也是无数父母都在经历又或将要经历的困难时期,我们也相信,于同学的父亲并非想要推卸责任,而是在长时间的引导和沟通中,遭遇了太多次暴力反抗又会是极端行为,所以才会将儿子形容成“魔丸”。
有网友说,从于同学父亲的祭文中感受不到悲伤,或许这就是事实。
结语
因为“成绩”二字,导致于同学所处的家庭成为了补习班、训练场,亲情和感情被压力挤兑的所剩无几。
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最终因为“学习成绩”变得面目全非,活在痛苦之中。
于同学选择坠楼,或许是他能够想到最便捷有效的解脱方式;而儿子的离去,父母同样获得了解脱,唯独剩下麻木。
该事件提醒我们,优秀不该成为评判孩子的标尺,他们的脆弱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公众号“东北育才学科特长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