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果敢这地儿,说它是缅甸的,可走一圈儿,全是中国味儿:讲汉语、用人民币、拜关公、读人教版教材。
可就是这么个中国范儿十足的地方,却先后两次机会近在眼前,我们却眼睁睁看着它归了缅甸。
明明是自家孩子,怎么说送人就送人了?
翻翻老黄历,从古到清,果敢的管辖权清清楚楚写在中国一页。先秦时期,它是哀牢国地盘,汉代归汉朝,唐宋属南诏、大理,元朝划入云南省孟定路孟缠甸。
明清两朝,土司制度盛行,汉人杨氏家族世代经营果敢,从乾隆年间开始,得朝廷诰封,实打实的“世袭土县令”。
可惜,朝廷一弱,外人就来。1885年,英国人打赢了第三次英缅战争,缅甸彻底沦为英属殖民地。趁着清朝乱作一团,英方先是把木邦纳入怀中,接着用木邦土司劝降果敢土司。
1894年,中英订下条约,还算保住了科干。可到了1897年,新的条约一签,英方硬是把科干一刀划入缅方,果敢跟着一块没了。
当时清朝连年战事,朝内摇晃得像风筝,谁还顾得上边地一个果敢。就这样,一纸条约,果敢被“挂了号”,成了英属缅甸的一部分。这叫啥?一锤子买卖没问亲爹。
可真落到地头上,果敢还真不是谁都能管得住。杨氏家族继续当着“训政布司”,还挂着“英国委任”的招牌。
1930年代,英国人想直接派政务官接管,结果杨家老爷子直接翻脸,“不接待外宾”。人家虽为殖民地,却还想维持“土司自主”。
风云突变,是在抗战那几年:1942年,日军南下,打进缅甸,果敢告急。土司杨文炳到中国请援兵,龙云亲自接见,重庆那边也给了“英雄”待遇。
果敢一度列入远征军序列,配给武器、编制、物资,连自卫队都算在中国账上。但好景不长,杨文炳就被远征军当作“嫌疑人”给围了。
张金廷指他通敌,先抓人后审。虽然后来查无实据,人也放了,但从此杨氏家族心凉半截,转而投向英方。
英国人当然高兴,送名号、给奖状,OBE勋章直接挂胸口。1947年,杨文炳回到果敢,带着“缅属”身份重新执政。
第二年1月,缅甸独立。最关键的一步,就在这年。缅甸国会第一次开会,杨振材直接提交一份议案:果敢属于缅甸,果敢居民应享有缅甸国民权利。
议案高票通过,载入缅甸宪法,果敢正式从制度层面“入籍”缅甸。这就是中国痛失第一次收回果敢的机会。
1948年,新中国尚未成立,战火正急,内忧外患中无人顾得上边疆遗地。而果敢,一纸宪法,从此翻篇。
眼看就能收回来,这回怎么又不伸手?
第一次失手,格外可惜。到了1960年,这第二次机会,摆在案头却依旧放了过去。
1950年代中期,新中国政权逐渐稳定,外交开始大踏步出击。彼时中缅两国在边境线问题上遗留问题颇多,尤其南段边界长期未定。
中方提出“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八字方针,争取通过和平方式彻底解决边界争议。1954年周总理与吴努总理签署《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开启中缅勘界谈判。
谈判延续多年,到了1960年2月28日终于签署了边界协议,正式划定两国南段国界线。双方各有让步,中方收回大片土地,如南坎、江心坡等八段历史争议区共计1800多平方公里。
但果敢,并不在这八段范围中。果敢被直接划入缅甸,没有任何争议,也未列入谈判内容。这就意味着,在条约签署的那一刻,中国对国敢的历史主权主动予以放弃。
而1960年的果敢什么样?果敢当时依旧由杨氏家族统治,文化、语言、风俗全面汉化,行政、教育、宗教、经济等几乎全由中国文化主导。
1960年的中国,有实力、有话语权。但在处理中缅关系时采取的是“睦邻为上”战略,这就是第二次机会的具体失手。
果敢,此时被正式确认划归缅甸联邦版图。尽管果敢族被缅方承认为“135个民族之一”,也有议员、自治区称号,但实质上政治话语权逐渐被缅中央收走。
几年后,缅甸政局突变。1962年内政军事化,1965年政府军接管果敢,杨家彻底失势。杨振声带人逃往泰国,果敢土司制度终结。
1967年彭家声组织果敢人民革命军发动反抗,进入中方求助。1969年,彭部被编入缅共武装,果敢进入缅共20年统治阶段。
而中国,错失了以“事实治理”和“民间认同”为基础进行干预的窗口。果敢这一页,再次合上。
人没走远,魂都还在中国这边晃悠
如果说果敢历史上两次归属大转向都因“形势复杂、选择务实”所致,那么至今为止果敢的现实状况,却一直在默默表达一个信息:它的根,没断。
先看语言。果敢自治区的官方语言是汉语,街头说云南话,学校教拼音。果敢中小学采用我国的叫教材,数学、语文、英语全按中国内地标准。
再看通信和电力。果敢使用的是中国临沧的手机区号0883,移动网络来自中国三大运营商;电力由南方电网云南公司供给,居民缴费方式与云南一样。
用的货币是人民币,吃的是中国食品,街上快递、外卖服务也仿照中国建立了“老街同城网”系统。生活方式、商业模式、教育系统全盘“中式复制”。
就连宗教场所也不例外。果敢大庙,始建于咸丰年间,是典型汉式庙宇,供奉儒、释、道三教合一。
关公、观音、文曲星、财神、地藏王一个不少。香火百年不断,牌匾上“保佑和平”“保我河山”一字未改。果敢人逢节必拜,依旧穿汉服、行汉礼。
这种“象征性认同”,正是身份割裂的写照。果敢,虽然在地图上划给了缅甸,可从语言、货币、教育、文化、宗教、生活节奏上看,始终保留着中国的“原装配置”。
这不是主权争议,而是一种历史的倒影。果敢没有走远,它就在边境173公里之外,过的却是一套熟得不能再熟的“家乡模式”。
参考资料:
缅甸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普洱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