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版图是一只雄鸡,那横跨近1/2个中国的内蒙古就是雄鸡的脊梁。
它虽然地处我国边缘地区,却长期深受中华文明的滋养熏陶,1971年出土的玉龙更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而在近现代,内蒙古又承担起新的时代角色,成为了中俄之间文化商贸的沟通桥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俄经贸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已经突破至2448亿美元,其中内蒙古边境口岸的货运量就高达1.2亿吨,占比中俄陆路运输的65%以上。
在内蒙古边境不断影响俄罗斯发展的同时,这里也遗存了太多的俄罗斯印记。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沿线城市的建筑风格,四处都散发着浓郁的俄式气息。在过去数十年中,中俄双方究竟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新的时代又有什么展望?
中俄政府贸易
中俄拥有长达4209千米的边境线,是全球最长的陆地边界之一。呼伦贝尔市和俄远东之间更是仅有一河相隔,这条河名为额尔古纳河,每逢寒冬还会结上一层无比厚实的冰,人走在上面如履平地。
站在国门之上朝北眺望,中俄边境除去一道并不显眼的铁丝网,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气候地形,简直都是浑然一体,并且两边的民风也极为相似。这是数百年来相邻相近、彼此间互相影响的结果。
从官方经贸来说,中俄关系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稳步提升的。第一起步发展阶段可划分为1991~1993年,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致使远东地区的轻工业极为滞后,生活物资生产十分匮乏。
在此背景下,中俄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贸、技术合作协议,正式揭开了现代合作的序幕。1993年中俄边境贸易总额为32亿美元,占到两国贸易总额近1/2。
到了1994年,中俄边境贸易开始突然急剧下滑,1996年贸易额暴跌50%,1998年全年贸易额更是仅有6亿美元,跌至历史最低位。
追溯两国边境贸易陷入停滞的原因,是因为中俄同时进行了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俄方用4年时间便迅速完成了市场开放的过程,但中国企业却由于信息滞后和资金匮乏,根本无法跟进俄方的市场变化,这一状况一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善。
2000~2007是双方贸易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普京登台后全面加强经济发展,俄罗斯整体经济也迎来了稳定复苏,远东地区自然也实现了稳健增长。
在普京政府和中方的共同合力下,中俄边境贸易接连突破新高。其中黑龙江省更是我国对俄经贸的主力军,2007年进出口总额高达107.3亿美元,较上年飙升60%以上。
2008~2014年,中俄贸易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曲线上升期。金融危机的爆发令俄罗斯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俄政府随即出台一系列出口限制政策,中俄边贸也因此深受打击,跌幅超过50%以上。所幸2009年,中俄政府联合签署了“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合作规划”,双方将边境经贸合作上升至国家层面,此后两国边贸增速时而加快、时而放缓,但整体来说大致平稳。
第四阶段便是2015年至今,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开始换发新的活力。多项边境大型交通基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比如同江中俄跨江大桥、中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大桥等等。
合作沟通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至2024年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等一系列政策条约,为持续深化经贸合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013年中俄贸易还只有892.1亿美元,但短短十年之后,双方贸易便暴涨至2400多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俄罗斯同样也是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国。
中俄贸易最大的亮点就是本币结算。在2023年的贸易中,双方90%以上都使用了本币结算,人民币占60%,卢比占33%,其余外币仅占7%,这为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提供了新的模板。
即便在国际局势空前复杂的当下,俄方政府依然对中俄贸易极为看好。前两天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俄副总理奥韦尔丘克明确公开表态:中俄合作极具潜力,我们不会以牺牲中俄关系为代价,去发展与美国的合作。
中俄民间经贸
谈及中俄边境民间贸易,其实早在17世纪60年代末就有所活动。当时我国内地的商人以及边境居民,在尼布楚一带与俄广泛开启了民间贸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牛羊牲畜、土特产品换取皮革呢绒与各类金属器皿。
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曾有这样一项规定:凡两国百姓持有护照者,皆可过界来往,也可贸易互市。
19世纪沙俄假借贸易之名,对我国实侵略扩张之实。这不仅破坏了双方贸易往来,还致使两国关系一度剑拔弩张,但民间百姓却依然在延续“以货易货”的商贸方式。直到1874年后,中俄黑龙江两岸百姓来往越加密切,边境贸易也正式迈向自由贸易阶段,开启了货币时代。
当代的中俄民间贸易则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面开始的,中国商人们呜呜泱泱大量融入经济滞后的俄罗斯,并开启了一个集装箱市场时代。
比如当时伊兹马益罗乌公园市场就是由无数个废旧集装箱组成的,每个集装箱都是一个摊位,两排集装箱夹成一个通道就是一个区,一个区域通常有100个集装箱,且多数由中国商贩经营。
由于当时中俄商品存在巨大差价,华商们通过“灰色清关”往往能携带大量商品涌入,进而转得盆满钵满。一个集装箱摊位,最高时曾一度卖到40万美元,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多么夸张的概念,中国倒爷们如今恐怕个个都是家缠万贯的富一代。
但这种做法会让俄政府蒙受大量税收损失,原本缴纳关税才能入关的商品,结果被货运公司偷偷运往市场目的地。于是在2007年,俄政府正式出台移民修正案,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辉煌一时的倒爷时代就此终结。
倒爷时代虽然结束了,但中俄民间贸易却随着科技的进步迈入了新阶段,比如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跨境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一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传统限制,让更多的中国中小企业拥有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良机。如今中俄跨境电商交易逐年实现显著增长,其中尤主要以电子商品、服装百货为主。
在西方普遍对俄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经济贸易越来越向我国靠拢。如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商超,几乎清一色摆放的全是中国产品,乍一体验仿佛仍在国内。
制裁也给予了俄罗斯人一次感受中国产品的机会,在深度体验过后,不少俄罗斯人都想将苏联拉达车换成奇瑞哈佛。在中国产品影响力日益扩大之下,相信中俄经贸合作会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