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涌动的吉林市珲春街与解放大路的交汇口西南侧,高高耸立着联通公司营业大楼。此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据说是邮电和电信分家的产物,作为施工又快又好的标杆建筑,此楼的建设单位还曾受到过政府表彰。就在大厦下临珲春街一侧,现有一座铁栅栏门横在原电信综合楼与联通大厦之间。结合文献、地图及老照片所呈现的内容可知,栅栏门原本是一条胡同的东口,栅栏门北侧曾建有一座地上二层小楼(有一层地下室),这里乃是吉林省公办医疗的起点。

据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城北隅(1867年时吉林城才扩建成琵琶状)兴建了一座三义庙。所谓三义庙,指的是在桃园中结拜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之间的异姓兄弟情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奉为忠义的典范,为三义立庙,旨在弘扬真挚情谊和忠诚守信的精神。

在吉林城,人民奉关羽为神,故而三义庙规模虽然不大,却凭借关帝“神威”,影响深远。怎奈清末民初,新风荡漾,旧式庙祠竟因院内有甜水井一口而被改作寿山茶园、枕云轩、广济慈善会,到后来更被并为广济寺的前院。不过三义庙门前的胡同始终被命名为三义庙胡同,庙后的胡同则被命名为三义庙后胡同(解放后更名为新民胡同)。

清光绪末年(有1902年、1904年两种说法),吉林名医陈佐宾集资设立民办医院,收徒传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吉林巡抚朱家宝见此民办医院有较高声望,遂收并之,在三义庙胡同东口路北建吉林官医院。根据《吉林官医院》章程可知,设立医院以广济贫乏、保护健康为宗旨。医院中“无论中西药品,由病人备价请领,如实系贫乏,发给免费单,准其免缴”。同时,官医院内还附设“医学研究会”,培养医学人才(《吉林中医百年》记载1926年研究会改设“吉林医学校”)。由上述记述可见官医院具有强烈的惠民性。

结合1921年“吉林医学研究会第四班”毕业照可知,当时的吉林官医院为中式庭院建筑。《东北年鉴》记载1931年时,官医院有职员二十六人,诊治各种疾病,兼施种牛痘,经费由省政府拨给(另外《永吉县志》记载常年经费吉大洋一万六千元),每月施诊三千余人。1932年9月,伪省公署正式接管了吉林官医院,更名为“吉林省立医院”,随即取消了中医,完全采用西医治疗。

虽未见明确记载,但老照片中出现的那座省立医院二层洋楼,其建筑风格偏向于日式洋楼,因而推测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所建。在老照片中,此建筑东侧楼角呈“炮楼状”,有长条窗,式样颇为独特;正门有台阶、雨搭,装有欧式门灯;楼前有矮栅栏围成的三角形小停车场(此楼为东北西南向,不与珲春街垂直,也不与三义庙胡同平行),停车场上有假山装饰。

1934年,伪吉林省立医院归伪民生部直辖,医院名称也变更为伪满“吉林国立医院”,到了1940年,因重新归伪吉林省公署管辖,医院名称又变更回伪满“吉林省立医院”。1941年底,因新诊疗大楼在蒙古旗胡同(今公安街,后改为南京街一侧为正门)伪满省立图书馆旧址(图书馆迁址通天街)建起,伪省立医院遂由三义庙胡同迁出,旧址改为伪满“吉林省立医院城内分院”,但是仅为内、外科病房和护士、医学生宿舍。

新中国成立后,三义庙胡同东口的伪省立医院城内分院由邮电部门使用。1966年和1982年的航拍照片上,此建筑及门前三角形小广场仍清晰可见。在《吉林市邮电志》的附图中,此建筑只有“一线”身影藏在电信综合楼画面的最右处。很遗憾这张拍摄于1985年的照片所呈现的老建筑一角,却是本人所见伪省立医院城内分院的最后影像。

在1991年出版的《吉林中医百年》中,仅有官医院的文字描述,但并未记载此建筑是否仍旧存在。撰写此文过程中,多方打听,也没有满意结果,只知道被铁栅栏门封闭起来的旧三义庙胡同东段,成为船营邮电局大院。当时的分拣车间就设在院内,每天会有邮递员进出往来。只是没有人在意那座日渐老去的二层洋楼,更没有知道那座洋楼是吉林公办医疗的起点。

对了,在联通大厦拔地而起之前,船营邮电局大院里还设有一个“金工”车间,机器轰鸣和锤凿铿锵常与对面船营十一小的朗朗读书声、河南街行人的喧哗声交相呼应……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李忠先生、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